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人体艺术及其它:新四大美人之第三只眼睛看自己

【2001.03.06 北京晨报】

“人体摄影艺术大展”近日在杭州遭遇“寒流”。与10年前相比,这类展览依旧敏感,但不再新鲜。因为现在的人不仅要看,还想亲身尝试,“个人写真”因此更出风头。

但人体艺术与个人写真本质上都与人类追求身体美感有关。这种追求一直是时尚潮流的动力。所以别以为欣赏人体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次大展在上海和广州的火爆就足以证明一切。

自我审视的方法很多,最早可回溯至镜子的发明。从镜子到绘画到摄影到卡通,是人类试图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自己的尝试,这中间充满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变幻。情男欲女们在理解与误解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

镜子美人 雾里看花水中月

镜子是要留给自己用的,它让人自己看自己,自己美化自己,比如化妆。对于镜子,人们深信不疑,他们相信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自己。人们在镜子面前自娱自乐,傻傻地一笑,诡秘地一笑,羞涩地一笑或深情地凝视都可能让我们玩味良久。人们可以像演员一样作出各种表情并以一个不抱任何偏见的观众的身份来审视自己,并认定镜中所现和亲眼所见同样具有权威性。

然而,镜子自始至终是真实的自我和虚幻的影像之间的交点。镜子里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活灵活现,清楚分明,但实际上里面的男女并不存在。把一只猫咪放在镜子前,它对里面的“克隆兄弟”毫无兴趣。这种举动证明了镜子的欺骗性。人类因为智能太高,反倒容易陷入幻觉。镜子中的脸蛋儿无所不能,但同时也只是虚幻的倒影。

心态解析:对镜子的迷恋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还是一种寄托。后者是危险的,它表明可能正在陷入幻觉。小女孩频频地在镜子前打量自己是出于爱美天性,成熟女性在镜子前花太多时间有时则是一种失落心态的流露。镜子提供的两个世界在奥维德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经典。水仙轻蔑地拒绝了厄科及其他许多仙女的求爱,因此她们就乞求复仇女神给水仙惩罚。后来水仙在一座池塘边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倒影。最终憔悴消损,只剩下白色花瓣黄色花蕊的一朵水仙花。这就是镜子美人们可能面临的危险。

写真美人 超级明星我是谁

日本女星饭岛爱不久前去台湾时,大出风头,甚至连“本土天姐”林心如在此期间也颇受冷落。饭岛爱以写真成名。偏偏身价超过影视红星,写真拥趸的人多势众由此可见一斑。

杂志封面是都市时尚的测温表。一部《花样年花》,里面勾人的东西不少,朦胧的恋情、变幻的旗袍、忧郁的音乐、迷离的眼神……种种难言的感受对于追逐时效的杂志来说其实很简单,随便找一张曼玉的玉照上封面就足以说明一切。报摊前,一位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在一份以张曼玉为封面的杂志前站住了脚啧啧:“张曼玉真漂亮!”。小姑娘赞叹着。

美女,往往就是种种美好感受的化身,最为简单明了。于是无论何处,只要有家报亭,满眼的都是“美人头”,静候着人们选美的结果。

封面女郎大战从明星到名模,从西洋丽人到本土美女,其火拼之激烈,以至弄得最后两败俱伤。于是千篇一律的装腔作势、搔首弄姿。高雅一旦泛滥,便是庸俗化和平民化的开始。当封面女郎恶心得令人不忍卒睹的时候,满大街的女孩们便开始怀疑,如果把自己登上去,也许会更好。

从最早的明星照,到艺术照,到婚纱摄影。再到现在的写真,不断更新的摄影技术让少女们的明星美女梦不断升级,走得却越来越远。

但摄影的真实是一种“掩饰一切缺陷”后的真实。种种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法,正在把摄影变成一种错觉的艺术。你在照片中无所不能,其实那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倒影。早期摄影师朱丽娅·玛格利特卡梅伦就创造出软聚焦法,可以使照出的人像从睡梦中凝望一样,朦朦胧胧,超凡脱俗。如今此类的技术已发展到登峰造极,将你的脸贴在辛迪克劳馥健硕的身材上,也不会留下任何破绽。追星梦、美女梦的终极结果就是医学整容和电脑贴粘画,前者为了骗自己,后者为了骗别人,骗来骗去,变得一文不值。

用写真的方式来珍藏自己的美丽青春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一个个如花少女罗衾轻解于镜头前,企望“把自己的美丽永远珍藏”,但平庸的摄影师用化妆、灯光、道具、柔焦镜头……将她们的美修饰的一丝不剩。

心态解析:标榜用写真保存自己美丽的女人永远都在追求前卫。对她们来说,拍出来写真有无个性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拍个人写真这一举动本身。这是一种符号,它不止证明自己曾经是多么美丽,更证明自己曾经如何的前卫。排除利益的驱动,写真美人们对自己的面孔和身材都很自信,她们在罗衾轻解的刹那,心中可能都或多或少地存着与封面女郎一较高下的念头。

画像美人 画师赠我蒙汗药

佛家将镜子中的影像归入“如雾如电,如梦如幻,如镜中花,如水中月……”一类,是稍现即逝的东西。比较来说,画像更容易保留和珍藏,甚至可保存千万年。画像一直都是在追求永恒的表现。有了它,人们就知道逝去的一切,战胜死亡的空虚。朋友,子嗣,甚至毫不相识的陌生人都可以看一看,评一评。画像便仿如主人的声名,是可以广为流传的。

大约画像最原始的功能便是对重要人物、事件、场面的尽可能忠实的纪录。但当这种纪实性的技巧已被画师们运用的熟练自如的时候,一种更通行的观点开始在艺术界流行,画家们能常将肖像画与死记硬背和枯燥乏味相提并论。他们认为一张毫无生气、灵魂枯竭的面部画像,只能算是三流作品。于是艺术家们开始期望表现人物的精神,而不局限于脸部轮廓,这种尝试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令画像形成了千篇一律极不自然的绘画风格。但这还不是画像真实性的致命敌人。既然免不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从事这种被认为艺术品流不高的创作,养家糊口,获取报酬,积累名声有时便超越绘画本身,成为更加重要的因素。于是在画家是该如实再现模特模样,还是迎合他们的心理的问题上,后者变得更容易一些。过分美化的画像尽管失真,但更容易令顾客满意。画中的人物大多比本来要好看一些,当然高明一点的画者去做改变主人公五官特点的傻事,而巧妙地在气质方面下功夫,令画中的整体气氛更趋真实。

这种作法有一个堂皇的理由“自然美本身对于艺术来说不宜于过分接近。”

心态解析:现在还选择画像的女人大多生活优裕,她们已经到了可以通过怀旧来追求品味和格调的程度。也有可能是她们不太美丽,因此用雍容的气质来弥补不足。

卡通美人 真作假时假亦真

一个新的时尚职业已经诞生,我们姑且称之为“超写真肖像”。由专业人士对顾客进行个性化卡通形象设计。这种设计是日本风格还是欧美风格无所谓,要看顾客喜好。线条当然可以夸张,但重要的是突出人性特点,令人一看便知。

卡通通过对个性的强化最易令人辨信。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对面孔的记忆是经过漫画的方法压缩在大脑中的。他们认为人们对面目的辨认是通过面孔上一些特殊特征的简略表达方式进行的,漫画可以突出这些特征,而照片不行。

卡通的主要手法是夸大突出特征,但只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正如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过程一样,到目前为止,艺术家比机器更能抓住人的脸部特征。意大利波伦亚派画家卡拉齐说过:“像其它任何艺术作品一样,一幅好漫画比现实还要真实。”在一项调查中,调查者将照片和电脑设计出来的卡通画同时给被调查者看这些设计的卡通画也同样具有极为真的效果。人们都认为卡通画与本人更接近。心理专家认为,人们对面目的辨认是通过面孔上一些特征的简略表达方式进行的,卡通画可能突出这些特征,而照片不行。卡通画可能直接体现对人物面目所作的重要变化处理。

超写真其实是名副其实的第三只眼睛看自己,你在其中扮演的只是一个等待被评判的角色,画者的职业素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态解析:前卫是由另类人群带来的。这群人通常对自己的外观是否令人愉悦不感兴趣,他们要的是一种随意态度,一种在漫不经心中透露出来的与众不同。在这一点上,卡通完全符合要求。

資料來源:http://edu.sina.com.cn/i/21814.shtml

Written by admin

8 1 月, 2014 at 2:17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