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無愛之性 無育之教

【2004.06.17  中國時報  文/郭峯淵(作者為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台灣南社副社長)】

「網交異想世界Key對就爽」是中國時報六月八日「話題新聞」版頭條標題。文中將影音網交描述為「既乾淨又安全,不用負責任,沒有後遺症,不喜歡就換下一個」,文中主角說:「撇開身分的男人,既追求一次的歡愉,也想保留真實生活的隱私,盡量不要探詢別人的詳細資料,讓彼此的想像更自由,在網路上可以肆無忌憚放縱,不是很好嗎?」

這是廿一世紀初期的台灣嗎?從何時起,台灣已流行起「無愛之性」?從報紙到電視到網路的娛樂新聞,充斥著對「劈腿」、「換妻」、「援交」或「網交」的歌頌。「無愛之性」甚至被認為是網路科技進步所帶給人類的福祉。但是這種觀點,忽視了性愛乃是人類兩性之間最原始也是最高貴的關係。它原始,是因為性愛尋求的是剎那間原欲衝動的滿足,可是為了滿足這一時的衝動,人類卻必須經歷崎嶇不平的路途,也因此經常必須學習去克服種種環境的阻礙及情緒的困擾。換言之,老天爺在造人時非常巧妙地以性為誘餌,來培養人類包容、關懷、信任、忍讓的情操,所以性愛是高貴的。而就是因為性愛兼具了原始與高貴兩個相互衝突的本質,「有愛之性」不只是一種享受,還是一種奉獻,「有愛之性」也才能成為家庭、部落及社會的基礎,才能使人類能生生不息,綿延不斷。如今,「無愛之性」流行,台灣社會還是人類的社會嗎?

廿一世紀初期的台灣還流行著「無育之教」。越來越多的教師、學生都把網路科技當成教學或學習的工具。但是他們不是將網路科技融入教學或學習,而只是使用網路來進行一種即興表演。透過網路,老師不必面對學生,教材也變成了像蘋果般的美食。而學生呢,透過網路,可以快速得到老師供給的美食,也可以收集涵蓋古今中外的材料,製作成亮麗的報告。這樣子,師生們你唱我和,歌頌著科技的偉大,但是這種表演,沒有瞭解、沒有內涵、沒有意義。「育」,指的是人類的生命,其本質友善,但也有惡,如自私、貪婪,必須透過教化以發展有益於社會的生命能量。教育則是要發展這個生命的能量,所以,在求知的過程中,如同求愛一般,人類必須學會忍受別人的嘲笑、質疑,及經歷種種的挫折,來發現自我,發現世界,來學會謙虛、探索、溝通、自省等能力。但在網路世界裡,教育卻變成一種獨角戲。這種「無育之教」能培養出知識社會所需的智慧嗎?

「無愛之性」及「無育之教」可能起因於八○年代之後的經濟發展,使快速致富之後的台灣人有「人定勝天」的幻覺,或是傳統父權文化下的工具思維,將性及知識視為生活使用的器材。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來自於現代科技社會所形成的疏離,而網路科技更是創造了一種「不出門可行天下事」的「自給自足」的自戀人格。不管如何,廿一世紀以科技所建構的知識社會,須以愛心及智慧為基礎,但追求科技的過程,我們又遺忘了愛心及智慧。我們可以說「無愛之性」或「無育之教」是科技洪流下人類的必然,但這種說法改變不了我們的命運。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誠實的檢視現況,深度了解我們這個文化,並重建我們的科技策略,將愛心及智慧置入科技所建構的社會之中。否則,我們建造了科技,但也必將成為科技的受害者。

 

Written by admin

28 1 月, 2014 at 11:36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