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遺傳疾病家族將斷「生」路
【2001.06.13 民生報 記者楊惠君/報導】
「基因寶寶」是現今全球最熱門的話題,日前甚至傳出國內也有醫師以卵細胞粒腺體置換術治療不孕婦女,結果誤打誤撞製作出「基因寶寶」,引起各界譁然,也挑戰腳步跟不上科學進步速度的衛生法令。衛生署決定禁止改造基因遺傳物質變異的人工生殖技術,但部分醫界人士擔心,恐因而阻斷遺傳疾病家族的「生」機。
衛生署「基因治療人體試驗申請與操作規範」適用範圍雖明文規定,基因治療僅限於體細胞治療,禁止施行於生殖細胞。但對於如卵細胞粒腺體置換術,這類未改造細胞主基因、僅涉及微量基因變異者,是否屬於基因治療或改造,未有明確定義和規範;因此,日前傳出有醫師曾以此一方法治療不孕症婦女,將另一名婦女的卵子注入不孕婦女卵子中,「意外」製造出兩母、一父的基因寶寶時,衛署一時間,無「法」可管。
為此,衛生署緊急邀集人工生殖諮詢委員會、小兒遺傳科、法界及社會學者,針對基因改造灰色地帶進行討論;二十名與會者投票後,以十八比二壓倒性通過,嚴格限制基因遺傳變異的人工生殖技術。但投下反對票的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李國光指出,完全關閉此一大門,並非符合醫界和病人最大的利益。陽明大學生化研究教授教魏耀揮雖不贊成無限制發展生殖基因改造工程,但他認為,針對特殊遺傳疾病家庭應保留彈性空間。
魏耀揮以粒腺體基因缺陷為例,國內發生率達萬分之一,其長達十年的追蹤也發現,有三、四百個家族有粒腺體基因缺陷,其中更有一家族四代、廿多人全發病;若能利用成熟的人工生殖技術改變,即可避免這些家族的悲劇一再發生。
但衛生署保健處處長翁瑞亨強調,人工生殖發展一日千里,衛生署不在規劃中的「人工生殖法草案」,加註條文明確畫出一條適用的界線,但這項表決結果將成為衛生署處理這類個案的「共識」;未來新的人工生殖技術皆要送署審核,由人工生殖諮詢委員會委員依此原則定奪。
對於宣稱已完成四名粒腺體基因改造寶寶的台中婦產科醫師李茂盛,因為當初未料到此一技術會改變寶寶粒腺體遺傳物質,且因施術時間早於衛生署「基因治療人體試驗申請與操作規範」實施時間,在「不溯既往」下,可能不予處分。
李國光則認為,這樣的決策隨著科學的進步,未來還會受到挑戰,勢將重新討論。目前美國的做法是,政府不做任何明確的規範,但對不鼓勵的技術和試驗,以不提供任何行政資源或經費,讓醫界「知難而退」;並且一切後果由醫師自行負責,再配合醫界的自律,讓生殖科技發展不致「衝過頭」,同時也保留彈性空間,可供國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