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婚”:反道德的怪胎
【2001.12.03 解放日報】
網絡的發展,衍生出一個怪現象:“網婚”。就是男女雙方在網上發喜帖、辦喜宴、拜天地、鬧洞房,在網上“結婚安家”,在一個虛擬的圖文環境中體驗男歡女愛的婚姻生活,操持家務、掙錢養家,過“小日子”,甚至虛擬“生兒育女”。有數據顯示,我國已有十多萬人在網上“結為夫妻”。“網婚”成為網絡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面臨的一個新動向,一個新課題。
從法律的角度看,“網婚”不是真正的婚姻,當事人只是借助網絡體驗“婚姻”,它類似小孩子的“過家家”。由于“網婚”是“虛擬”的,參與其中的男女心態各異,各有所求。有的懷著玩世不恭的游戲心態,他或她本無意愛一個人,也無意為這樣的“婚姻”負責,純粹是“玩個心跳”﹔有的因為對已有的現實婚姻種種不滿足,便到網上尋找“夢中情人”,從追求“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發展到追求“柏拉圖式”的精神婚姻,在虛擬的世界里尋找精神寄托﹔也有的真的傾注真情,指望在通過“網婚”的體驗中找到“意中人”,期待有朝一日走下網絡,把網上夫妻變成現實夫妻。然而,由于“網婚”本身的無序性、隨意性和隱蔽性,戀情的濫用和畸形發展,給公民道德尤其是家庭道德建設帶來了難以預計的負面效應。
人們常說,婚姻是男女心靈碰撞的結果,是真愛的結晶。對那些抱著游戲心態的人,“網婚”不過是逢場作戲,以婚姻的神聖名義,演繹一段虛情假意的故事,在網上,有的一男娶多妻,有的一女嫁多夫,甚至可以用多個網名與同一異性結為“夫妻”。然而,“網婚”盡管是虛擬的,但這“婚姻”面紗后面,畢竟是兩個真實的人,虛假的“卿卿我我”,長期的相互欺騙,勢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其做人的准則。
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忠于愛情,矢志不渝是調節夫妻關系的道德准則,夫妻之間應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互助、互讓、互諒、互慰。現實生活中“包二奶”、“養情人”等社會丑惡現象理所當然遭到人們的強烈譴責,那么,一些在網上再度“成家”的“妻子”、“丈夫”相對于現實生活中的妻子、丈夫,算不算另一種形式的“二奶”、“二爺”它無疑也是對現實婚姻的背叛,勢必弱化了人們對家庭的責任,對愛情的忠貞。一些自控能力差的人,從“網婚”發展到現實生活中的婚外戀以至重婚,很可能只是一步之遙,“網婚”對現實婚姻家庭的沖擊,對家庭美德的破壞不可低估。熱衷于“網婚”的未婚者,極有可能陷入騙局。盡管生活中有一些未婚男女通過“網戀”結良緣的事例,但網上“捉迷藏”,畢竟是危險的游戲。就有這樣的事:那個情投意合的“他”是個初中生﹔“模范夫妻”的“他”和“她”竟然是“同性戀”,遭遇尷尬不說,借“網婚”之名騙財騙色、以“網婚”為中介嫖娼賣淫也時有發生。
有人說,沒有“網婚”,婚姻欺騙也會存在。這正好說明“網婚”不是孤立現象,它同現實生活中的婚姻道德問題是連在一起的。不同的是,“網婚”中的道德問題更難發覺、對陷進去的人的道德心理影響更深層,對道德的“防洪堤”的沖擊力也更大。又因為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婚姻,其消極的影響容易被人們忽視。因此,在享受網絡帶來的種種好處時,我們必須對類似“網婚”這樣的所謂“新事物”給予足夠的關注,引導廣大網民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 (曉理辛祥)
資料來源:http://www.people.com.cn/BIG5/it/52/143/20011203/61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