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試藥扛風險 當藥罐先三思

【2006.08.07  中國時報  實習記者林賢齊/專題報導】

大學生以「吃藥」來賺錢的打工方式流行了一連子,但到底是那些人願意「以身試藥」?過來人表示,試藥只須住院數天,2個半月甚至可賺10幾萬,「好像渡假還可賺錢」;但也有學生為卡債「鋌而走險」,吃藥吃得提心吊膽。

專家提醒學生,別把自己當藥罐子,因為還是有風險!

「藥物試驗:年齡20~40歲之健康男性(非僑生)、最近2個月沒有捐血或參加類似試驗,營養費18000元…」

這是網路上常見的徵求試藥者廣告,參加者多半是大學生。接受藥廠委託,進行藥物試驗的某生科技顧問公司護理師表示,這類試驗的正式名稱叫「藥品生體可用率及生體相等性試驗基準」(BA/BE),指藥物被研發出來後,會受到17-20年專利保護。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才可仿製相同的藥物。

BA/BE的過程即須找人「試藥」,重點在確認模仿製造的藥物,和原廠藥物具相同療效,與未上市新藥的「臨床試驗」測試藥物療效、安全性不同。

有人放心 躺著賺10幾萬

今年剛從長庚大學畢業的毛先生,從大學時代就參加試藥,次數多得數不清。他說,最初是被高額「營養金」吸引,但一開始還是有點擔心,可是想到平常身體不錯,應該不會出事,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

毛先生表示,試藥後從未發生不適情形。據他觀察,少部分體質差的人,會出現頭暈、噁心症狀,最嚴重則有吐到送急診,但僅看過一例。他強調,自己並不擔心,因為做一整年實驗下來「頂多吃30顆藥」。

對毛先生來說,試藥簡直像「躺著賺錢」。大四時他課少,假日只要吞幾顆藥,曾讓他在2個月半內,賺10幾萬。他形容參與藥物實驗形同「渡假」,早上吃藥後,固定時間抽血,其餘時間則有看不完的漫畫、雜誌,還可攜帶筆記型電腦打發時間,只要不離開,睡覺也行。

但毛先生也不是百無禁忌,他就不碰「抗憂鬱」的藥物實驗。他說,這類試驗通常都要多次抽血、吃藥,聽說危險性也較高,即使報酬較高,他也不去。

一般來說,試藥視情形價碼不同,「代價」可從9000元起跳,有次吃一種藥還拿過2萬4千元,「就當去醫院度假」。

有人擔心 不願再當白老鼠

不過有些學生就「怕怕」。世新大學的陳姓同學為還數萬元的卡債,參加「藥物試驗」;要去之前雖然醫護人員充分解釋,但仍十分擔心。儘管並沒有造成身體不適,去4次把錢還完後,他就不敢再去了,到現在還是怕以後年紀大了,身體會有毛病。

另1位文化大學李姓同學,是在急需用錢情況下前去,他認為實驗安全性高,並沒有產生不適。但當時是為了應急,所以只去1次,現在寧可少賺點錢,也不願冒著風險賺錢。

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連瑞猛則提醒,這類打工要注意是否在醫療機構試驗、是否經主管單位核准、有否充分告知副作用與緊急處理方式,只要做到這3點,發生意外機率不高。但是,任何事都有風險,他認為經常去做風險自然增加,是否以此為業,值得深思。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30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