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精神上的搖頭丸

【2002.06.17 聯合報  文/楊子】

搖頭丸的氾濫,幾成為另一種洪禍。我沒有嗑過這小丸子,但我可以想像甚至體會被麻醉、受激動、遭感染的精神狀態與體能反應。許多古典音樂、歌劇對我都有搖頭丸的效應。我也貪求變成另一自我的刺激。有一次我聆聽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到了「合唱」的節段,我竟是毫不顧別人驚異的眼光,突然起立引吭高唱,非常的自我陶醉。

現代醫學證實音樂可以影響腦波、心跳、血壓、脈搏、體溫、甚至肌肉張力。現代心理學的詮釋是,音樂會與人的心情產生一種非語言的互動和溝通。所以音樂治療已日漸被引用為新的麻醉劑或興奮劑。我自己便時常使用這兩種音樂藥劑。心情低落時,帕華洛帝、多明哥與卡列拉斯三大男高音的歌唱,就成了我的興奮劑。想逃避現實時,便逃避在卡娜娃的歌聲裡。

小提琴與鋼琴的對話,蘊藏有神奇的鎮定劑,有一晚我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便放了一張阿格麗希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的CD,聽著、聽著很快的就迷失於夢中。

在許多著名的指揮家中,我特別喜歡卡拉揚,有人批評他的手法太柔,其實他最能引動音樂的精神滲透作用,常帶人走入時光隧道,多少往事,都化作音符,最後成了只有自己才能詮釋的感情。我不知道搖頭丸如何使人失去自我,但音樂發生精神上的搖頭丸作用時,人格會產生多元的重組;真人與分身既矛盾復統一。處在精神昇華狀態中,那種感受是無以言喻的迷幻。

音樂治療與嗑搖頭丸的相同功效,是使精神狀態或者獲得不同形態的釋放,或者使精神獲得共鳴,所以音樂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有許多人不喜歡古典音樂或不能與古典音樂產生心靈上的互動和溝通,其實是喪失了精神上的很大享受。因此,我建議讀者走通達古典音樂的迂迴道路,你可以喜歡非古典的任何流行音樂,先培養愛樂的生活習慣與旨趣,然後便會逐漸擴大精神的音符領域與旋律幅度。我是音樂的濫情者,遍愛古典與流行音樂,但我發覺愛好爵士、藍調、搖滾、靈魂、拉丁、西班牙音樂並不會冷落了古典;時而愛這,時而愛那,同樣獲得心靈的享受與情緒的發洩。為什麼呢?照心理學的說法,是你接受了音樂,音樂便接受了你,便建構了你與音樂靈犀相通的生活方式。

我這樣說,是希望藉嗑搖頭丸作精神釋放的朋友,改為使用音樂的麻醉劑、鎮定劑、興奮劑。這些搖頭丸,在日間最好嗑比才丸、拉非爾丸、蓋希文丸;晚上則嗑巴哈丸、貝多芬丸、柴可夫斯基丸。白天邀甘乃迪、艾爾加作伴,睡前與慕特傾談。

我每天都嗑音樂搖頭丸,高興時唱一曲O Sole Mio,直覺生命好美。心情低潮時,我也會唱Sad Movie Always Make Me Cry安慰自己;甚至放一片CD隔著台灣海峽與大陸著名女高音崔岩光合唱〈在銀色的月光下〉,很是自得其樂。

朋友們,嗑音樂搖頭丸,既可享受精神遨遊之樂,又不必擔心警察臨檢抓禁藥,何樂不為!在音樂世界裡,風流放任,好不自在!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43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