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反噬 威脅藥品「神效」
【2000.02.13 中國時報 張王黎文/專題報導】
過去百年來,製藥技術的進步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抗生素盤尼西林的發明讓人類首次戰勝病菌,多種藥品的出現和改良也協助病人控制疾病。但回顧百年來的科學製藥歷程,人類逐漸以藥物控制疾病、改善生活,但隨自然環境的反撲,藥品的「神效」也正面臨考驗。
早年的傳統製藥統稱草藥期,人們從天然物萃取有效成分做成藥品。百餘年前則進化為科學期,科學家開始在實驗室以化學方式合成藥品;最近廿年開始大量利用基因工程,將生物體內有療效部份的基因做大量複製,生產像是胰島素或近年來相當熱門的抗癌藥物太平洋紫衫醇等。
回顧百年製藥,有幾項藥品的出現對人類生活產生重大影響。一八九七年德國拜耳藥廠生產阿司匹靈,證實有消炎止痛的效果,成為全球百年來最常用的止痛藥。阿司匹靈的療效不只止痛,科學家陸續發現它能抑制血栓形成,預防心血管疾病,近年還發現它能預防胃癌和大腸直腸癌。
阿司匹靈的用途不斷被開發,老藥新用的驚奇不斷出現。醫界認為它是最多彩多姿的藥品,不少醫師和藥師已開始天天服用一百毫克以下的阿司匹靈,作為保健藥品。
和阿司匹靈一樣樹立里程碑的另一藥品是盤尼西林。一九四一年問市的盤尼西林是第一個發明的抗生素,人類首度有武器殲滅病菌,之後動帶多種及多代抗生素問世,醫界終可有效治療傳染病。衛生署藥政處處長胡幼圃說,由於盤尼西林的出現,二次大戰時,盟軍受傷士兵才得以擺脫感染症的威脅。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臨床藥師方麗華說,百年來偉大的發明藥不勝枚舉,包括一九七二年問市的胃潰瘍用藥「泰胃美」可有效抑制胃酸,,患者才得以揮別一旦胃潰瘍就要開刀切胃的噩夢。抗排斥藥環孢靈素的問世可降低移植病人對外來器官的排斥,大大減少以往「移植成功、病人過世」的悲劇。
不過,就在藥品品質有重大突破之際,患者卻正面臨新藥的高價壓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指出,近年每一新藥的問世,平均要花十幾年時間、投入一至二億美元的研發經費,上市後勢必要以高價來回收成本。
陳昭姿指出,新的降血壓藥可改善舊藥造成尿酸、血糖、血脂上升的副作用;治療血友病的凝血因子也有基因合成新產品,可避免以往以血漿為原料造成的傳染問題。但基於財務考量,健保局給付的限制相當大,以致形成藥雖好,但患者卻可能用不起的困境。
百年的製藥技術雖然突飛猛進,但也有窮途末路的困境。像是抗生素雖可殺死病菌,但病菌卻也不斷反撲,產生抗藥性;治療癌症的新藥雖然不斷問世,但癌細胞也不斷對外來物質產生抗藥性,造成癌症治療普遍要多重用藥。醫界目前最怕的是,有一天無藥可用,醫生面對病人將束手無策。
為因應這種窘境,醫藥界普遍認為,基因治療研發是將來的可行之道。基因治療是將改造後的健康基因嵌入以病毒或脂質做成的載體,注射進人體後,可針對患部進行改造。這項作法可以為人治病,也可改變病菌的抗藥性,這是製藥界的明日美夢,但何時成真仍是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