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錯用抗生素 每年枉死三千人

【2003.09.21  中國時報  黃筱珮/台北報導】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顧問許清曉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因為抗生素濫用、錯用,導致國內每年至少有二、三千人死亡。他表示,這麼大規模的「感染症處理缺失」,成為新發現的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而這個嚴重的問題也引起監察院的關注,監委已展開調查。

許清曉的研究報告名稱為「台灣住院病患抗生素使用管制過度所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及其補救辦法」。許清曉從台灣的二十三家中小型醫院中,兩年間抽審四百六十本病歷,發現因為選用抗生素的錯誤而導致有效治療延誤三天以上的案例高達十二.三%;其中一半因此死亡!

許清曉假設抗生素選用有缺失的比例只有十%,則其中因此而死亡的人數為五%。再依台灣中小型醫院住院人數推估,每年至少十萬人接受抗生素治療,如此,每年因為錯用抗生素 直接間接死亡的人數高達五千人,假如其中一半是死於重症而非抗生素,則至少也有二至三千人是選藥不當而死亡。

許清曉直指,「感染症處理的缺失」已成為台灣新的十大死因之一。從衛生署公布的十大死因看來,民國九十年的第九位是自殺二千七百八十一人,第十位是高血壓性疾病一千七百六十六人,抗生素用藥不當致死人數足以躋身前十大死因。

導致如此嚴重醫療缺失的根本原因,許清曉認為,是醫師觀念錯誤、或是缺乏抗生素知識。他建議健保局發函給每位醫師,說明可以直接使用管制抗生素的臨床情況,並給每一位醫師可以隨身攜帶的簡易用藥手冊,同時由衛生署組織「感控防疫醫療隊」,分發到沒有感染科醫師的各中小型醫院會診。

衛生署長陳建仁獲悉這個報告後表示,濫用 抗生素的問題,經健保局配合疾管局對抗生素 的管控,國內抗生素使用率已由八十九年的每百張處方箋約三十八張,下降至今年初的每百張處方箋,二十張使用抗生素。雖然比例下降,仍較國外高,衛生署將會持續針對醫師、藥師和民眾推廣正確的用藥觀念。

疾病管副局長施文儀則表示,國內抗生素的濫用問題嚴重,已培養出「超級細菌」,例如多重抗藥性的肺結核就是一種,治療上非常棘手。

 制度、觀念 害了醫病雙方

【2003.09.20  中時晚報  邱俊吉/台北報導】

醫師錯用抗生素,一年可能使超過兩千名患者死亡,疾病管制局顧問許清曉認為原因有二:一是醫師擔心申請費用被核刪,得自掏腰包承擔,所以不敢用貴藥,二是不少醫師至今仍認為,每種感染症都得從第一代抗生素開始用,因而延誤治療時機。

中央健保局對住院患者的診療費有審查制度,由各分局聘請當地資深醫師,抽審各醫院出院患者病歷,許清曉說,他也是審查醫師,所以他知道,某些審查醫師以為在不知病原菌的情形下,抗生素無論如何都要從藥效弱的第一代開始用,幾天無效後,才能改用其他管制抗生素,因此他們若看到有管制抗生素的處方,直覺就刪除。

健保核刪採「抽樣回歸」概念,這表示,審查醫師抽審某醫院病歷,若按照每十件抽一件的比例來查,並發現某病歷有問題而刪除時,該醫院將領不到該病歷的十倍費用。

舉例來說,某醫師向健保局申請一百元給付,若被刪除,而抽審方式是每十件抽一件,那健保局一共將拒給該醫院一千元的費用。

許清曉表示,許多醫院遭遇這種問題時,會扣醫師一部份薪水以資警惕,若正巧該醫院又不給醫師底薪,核刪若太多,醫師更吃不消。長期面對這種壓力,已使不少優秀主治醫師忌諱使用昂貴的管制抗生素,進而導致患者的感染更嚴重、更難治療。

不用該用的抗生素,會拖長病人痛苦、浪費醫療資源,若患者死了,更無法說明住院醫療原意為何,許清曉指出,濫用昂貴的第三、四代抗生素固然不對,但過度、無理的管制,或使用無效的第一代抗生素,結果更浪費,病人更倒楣。

最重心的問題是,為何許多審查醫師會認為「每種不知病原菌的感染,都要從第一代抗生素用起」?許清曉說,其實健保局的藥物使用規範,對這點沒有硬性規定,僅強調醫師「儘量」從第一代開始用,但遇到某些重症或抵抗力弱的病況,醫師可逕自使用管制抗生素。

許清曉表示,沒有一本教科書要求醫師先用第一代抗生素,兩三天無效後改用第二代,再兩三天無效再用第三代,醫師該視經驗、時機,迅速選用有效的抗生素才對。

 第一線醫師:不全是選藥缺失

【2003.09.20  中時晚報  邱俊吉/台北報導】

對於疾病管制局顧問許清曉所說,我國每年死於抗生素誤用的患者,推估在兩千人以上,部份醫師認為,在中小型醫院的第一線醫師,確實有管制抗生素該用卻不用的問題,但這些死亡,應該不全然是選藥缺失所致。

為回應許清曉的調查結果,數名醫師也在感染控制雜誌上聯合發表文章,發表人之一、奇美醫學中心內科部主任莊銀清說,許清曉對現今健保制度下抗生素的使用及限制,提出了相當重要的針砭,但有些論點值得討論,例如選藥缺失和死亡的相關性。

莊銀清表示,他們認為這些死亡,的確和選藥缺失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卻不必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因為有許多感染症造成的死亡,和選藥不同無直接關係,而是和患者本身的潛在疾病,或患者本身的感受性、免疫力有關。

為佐證這看法,莊銀清還指出,西班牙今年有一登載於國際期刊的研究,其調查某醫院加護病房患者發生血流感染的抗生素給藥情形,結果發現,有二十三.五%的病人的確接受了不當的抗生素治療,但接受不當治療者的死亡率,並不高於接受適當治療者。

對許清曉的死亡人數推估,莊銀清等人雖持保留態度,卻也承認,在某些中小型醫院,確實有不少該用抗生素而不用的醫師,這是為應付健保核刪制度所衍生的技巧,但卻真的不是患者的福氣。

北部一家醫學中心醫師則說,提出如此沈重的控訴,他個人對許清曉的勇氣感到欽佩,但置身這樣的環境中,改革有心無力,他常懷疑,自己是否也將隨波逐流。

另一名醫學中心醫師,則對許清曉的調查不予認同,他表示,許長年在國外行醫,而國外情形不全然和國內相同,許的調查,是用外國人的觀念來看,才會得到死亡數千人的結果。

其實對民眾而言,光是聽到幾千人的死亡和 抗生素選用失當「有關」,即便兩者間無直接「因果關係」,也已冷汗直流,更何況其他醫師也發現,一些醫院真有怯用管制抗生素的趨向,更突顯出這問題有多沈重。

許清曉點出了這現象,並批評某些用藥觀念有誤,已遭來多方壓力,他表示,自己沒包袱,不怕壓力,只要有醫師肯聽他說,他就要講下去。

 第一代抗生素 台灣細菌不怕?

【2003.06.20  中時晚報  邱俊吉/台北報導】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我國的抗生素抗藥性,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疾病管制局顧問許清曉說,會出現這個現象,可能也和怯用管制抗生素有關;正因為醫師罕開管制抗生素,多把火力集中在第一代抗生素,才會使細菌培養出對第一代抗生素的超強抗藥性。

會培養出抗藥性,可能是用藥不對,也可能是用藥太輕或不全,許清曉表示,若用藥恰到好處,該死的細菌就死了,根本沒機會給它們培養抗藥性,怕就怕在選藥不夠重或選錯藥,細菌該死而沒死,反而增加它們堅韌的抗藥性。

許清曉在二○○一年抽審的二三○件病歷中,發現延誤正確治療有三十二例,他和其他感染專科醫師檢討後,已將其中具代表性的個案集結成冊,而在這本感染症處理缺失個案中,可見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用藥不夠廣效,也就是太輕。

例如一名六十來歲女性,因急性心肌梗塞、心衰竭及慢性肺疾病併發肺炎而入院,該院未給應給的管制抗生素,導致她住院住了三十天,肺炎還持續惡化,到後來受不了,患者自動出院。

對於這名個案,許清曉和多名醫師審查結果,認為像這類重症患者,應該在住院第二天,便馬上追蹤檢查是否該換藥,但院方拖延了換藥時機,導致該個案至少有十五天的住院資源浪費,可能全部的住院都是徒勞。

許清曉調查個案,雖集中在六百床以下的中小型醫院,但也有某些個案在醫學中心也沒受到正確治療。許清曉說,曾有一名糖尿病患者,腳部細菌感染發炎,至東部某醫學中心就醫,住院十八天,院方都沒用上管制抗生素,導致病情始終未獲控制,後轉至花蓮醫院,給強效抗生素後,兩天症狀便大幅緩減。

許清曉說,這些用藥錯誤,許多醫師都可能犯,所以他已展開巡迴演講,希望大家都正視這個問題,畢竟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如此詳細去分析中小型醫院的病歷,他相信自己分析所得結果,大、中、小醫院都有參考必要。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55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