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愛他,就讓他嗑藥丸?

【2003.09.10 時報週刊  文/吳嵩浩】

早晨到學校前吃顆鈣片、下午補充一顆綜合維他命,晚上做功課時別忘了喝瓶雞精,睡前還得再吞一顆魚肝油,在「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號召下,現在的小朋友,每天除了有念不完的功課外,還有吃不完的營養補充品。

民國七十年代中期,社會快速變遷導致雙薪家庭大量增加,出現一批無法在家被照顧的所謂「鑰匙兒」,當時許多七到十歲小朋友,每天帶著鑰匙上學去。如今菲傭、安親班補足了此種憂慮,但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瓶瓶藥丸、鈣片、魚肝油、維他命,小朋友幾乎人手一罐。滿坑滿谷的「藥丸兒」,成為現代忙錄工商社會的新興產物,雙薪家庭職業父女的小孩,健康憂慮正四處引爆!

「我們班很多同學都在吃啊,我不太喜歡吃,都是媽媽叫我吃才吃的。」今年升國小二年級的施彥愷,被問到服用媽媽準備的保健食品感想時,卻忙著和二歲半的妹妹施宣伊玩捉迷藏,即使有不太愛吃的想法,但卻也沒有強力反彈的情緒。

但是他今年升高一的大姊施姿伊就不一樣,在被找去當模特兒當著大夥的面前吃保健食品時,二話不說吞了一整包粉末,像是個習慣動作。至於小妹妹施宣伊,吃保健食品也很習慣,只是她的鈣片、蜂膠,口味可一點都不輸給好吃的零食或牛奶添加物,是在吃零食還是保健食品,她可能還分不清楚呢!

媽媽謝惠文說,「家裡三個小寶貝吃營養品都已養成習慣,不會太抗拒了,只是要我提醒他們吃。經常服用這些保健食品後,抵抗力似乎比以前好了些。有些錢還是該花,畢竟能用錢幫小朋友買些健康,還能解決職業婦女沒有時間燉補品來照顧小孩,何樂而不為?」言語中透露出職業媽媽的補償心理。

「小朋友的營養均衝很重要,現在大都會的生活環境充滿各種污染,不但有空氣污染,飲用水、學校的營養午餐等,都可能讓孩子在小時候就接觸過多毐素與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因此每天都會給他們吃一些保健食品。」本身對家庭與個人健康都有高標準的康適幸福生活館展店經理盧政志說。

目前盧政志的二個小朋友,都定期服用綜合、單一維他命,及鈣片、魚肝油的習慣,盧政志自信滿滿地說,「孩子從小就吃慣了,每天早上和睡覺前該吃什麼自己都很清楚。不信?你去考考他們,他們可是會告訴你哪罐瓶子裝的是什麼,該什麼時候吃呢。」

根據一分由MarketingDecisionResearch所進行的「國人食用保健食品習慣與行為調查」(H&P)中發現,國人曾經食用過營養補充品或保健食品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一,顯見國人透過保健食品來維持健康的意識已相當普遍。業者統計,在今年三月SARS肆虐台灣後,這個數字更可能已超過百分之八十,其中約有一半的行為發生在家中有學齡兒童的家庭中,其中還有五成家庭有長期或常態性給小朋友服用保健食品的習慣。

每月花一萬!

一位在台北市任教的國小莊姓老師表示,現在有很多小朋友吃保健食品,而且幾乎照三餐吃,除了出門要吞維他命,中午營養午餐後還要吃一堆膠囊,聽說晚上回家後還要喝雞精,睡覺前還得再服好幾顆藥丸,真令人感到納悶,難道現在的小朋友真那麼缺乏營養?抗扺力真那麼差?還是忙碌的家長沒時間照顧小朋友的健康,於是花錢買保健食品來做為愛的表現?

花錢買保健食品來做為愛的表現,似乎正點出許多家長的心聲。案例中的施媽媽表示,他們夫妻兩人平時都在忙著工作,實在沒有時間照顧小朋友的健康問題,以前常燉補品給小朋友吃,現在只有在假日才有機會;但平日身體保養工作還是要做,所以才會選擇保健食品給小孩服用。

「其實保健食品只要適當的吃,對身體又沒有害處,而且目前這些產品取得又方便,省下不少職業婦女燉補品給小孩子吃的時間。」謝媽媽一邊幫小女兒綁著頭髮,一邊這麼說著。

她表示,因為家族遺傳,大姊和哥哥眼睛都有先天性散光,「當初有機會接觸保健食品,就發現實在很方便,而他在挑選保健食品時都會特別注意其中成分,拿來代替傳統補品給小朋友吃,同時也彌補自己沒有時間準備補品的遺憾。」

盧先生也認為,抵抗力較差的小朋友隨時都面臨各種毒素的威脅,既然醫學證實保健食品對身體有益,沒有理由不接受,而他還指出,「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以前自己小時候不用吃保健食品,現在一樣健康,幹嘛要給小孩吃這些東西?但他們都忽略了時代背景與環境的不同,如果我的小孩在沒有污染的環境成長,那也不需要吃這些營業補給品。」

為了子女身體好,父母不只花下心血,還得砸下不少銀子。以盧政志為例,每月全家花在保健食品上將近一萬元,這個數字可能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盧政志強調,每月花一萬元投資在全家健康,十年下來才一百多萬,但卻讓全家得到更健康的身體,省去疾病的痛苦和就醫的成本,其實很值得。謝惠文則認為,以前有空燉煮補品時,全家每月在這方面的開銷,其實差不多就這個價錢。

增加免疫力?

雖然受訪的兩個家庭家長都強調花錢事小,最重要的是能用錢買到健康,就如同有人花錢去健身俱樂部買健康一樣合理,但當問及吃了那麼多保健食品後,健康是否就真的有改善?二個家庭的回答也相當有趣。

盧政志認為,全家人在習慣服用保健食品後,扺抗力的確有加強,「以前只要身旁有同事感冒,自己一定『中鏢』,小朋友在學校也容易被同學傳染流行性感冒。但現在已經改善許多,家人在感覺到喉嚨不舒服時,就多含兩片維他命C,再多喝水,很快就好了,我們家已經很久沒有人去看醫生了!」

施媽媽則說,「小朋友扺抗力有沒有增加,其實並沒有明顯表現,但全家的精神比較好是真的,我相信吃保健食品是一種對身體的保養,就像以前我們小時候吃中藥補品一樣,即使當做是『吃安心』也不為過啊」!

現在的家長為孩童準備保健食品可相當有一套,非但自己做功課了解產品成份,也會挑選合法又令人信賴的品牌及通路管道。

盧政志拿著二瓶不同的綜合維他命解釋說,「我買維他命一定會注意標示的成翁是否都是天然的,只要有一點人工添加物就放棄。因為吃保健食品就是要強化自己的健康,不能再增加任何對肝臟的負擔。」他對每種維他命功能一清二楚,了解在什麼樣的身體狀況下該服用什麼樣的保健食品。

盧政志就以大兒子前陣子有感冒前兆為例,說當時小朋友開始流黃色鼻涕,盧太太要將小孩送醫院,他卻堅持只讓小朋友加倍服用維他命C及多喝水,因為他知道流黃色鼻涕正表示免疫系統已啟動對抗病毒,如果以藥物控制,未來免疫系統將失去作用,這時適合補充維他命C來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還不到看醫生的時候,為此他還和盧太太小吵一架。此外,他更會閱讀各種健康新知,隨時為家人健康把關。

謝惠文也指出,自己購買保健食品一定到合法通路購買,同時仔細研究成分是否適合小朋友攝取。至於那些朋友介紹或媒體廣告的產品,雖然可能也具備療效,但他還是會堅持看過成分再買,絕不道聽塗說隨便買來給小朋友服用。

雖然目前已有將近一半的家庭都在服用保健食品,但仍有一半的人不信這套。今年全家因為工作關係,剛從高雄搬到台北市的五年級爸爸吳仕全就表示,兩個讀小學的小朋友從來不吃保健食品,但現在一樣很健康。他認為營養均衡就足夠了,小孩現在連近視也沒有,是對十足的健康寶寶。

什麼是健康食品?

健康食品是我國特殊的名詞,在美國叫做營養補充品(NutritionalSupplement),日本則是叫機能性食品。而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李錦楓教授指出,廣義的健康食品概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的健康食品,二是人工的療養食品,如營養強化或調製食品。

在日本最暢銷的健康食品,依序為:梅製品、健康茶、人蔘及人蔘茶、綠藻、蜂王乳、胚芽製品、酵素製品、薏仁、豆漿、甜味料、脫水西洋李子、葉綠素製品、花粉製品、香菇抽出物,以及目前熱門的靈芝等;在美國,最暢銷的9種健康食品依予為:維生素類、種子類、糖果類、堅果類、蜂蜜類、穀類粉、補充食品類、健康茶類及脫水水果類。

許多營養學專家把「有機食品」(有機蔬果)和「天然食品」(如糙米、粗糖、戶外長大的土雞、未經處理的蜂蜜等)也歸為健康食品。在美國的健康食品商店(HealthFoodStore)賣的正是這類食

至於維他命,雖然有專家認為未來維他命應該不再是藥品而是健康食品,但牽涉到處方與非處方、劑量、關稅稅率等問題,還有待多方研究。我國目前法令規定維他命是依劑量區分為藥品與食品,其中藥品類維他命又分為處方藥與非處方藥,至於劑量在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之1.5倍以下者,則歸類為食品。目前2/3的維他命均被列為藥品,只有1/3列為食品,一般民眾在藥店買到的維他命,多屬非處方藥。

業者抱怨 法令太苛

過去台灣並無法令規範健康食品,民眾總是以「以耳傳耳」、「人云亦云」的方式選購,自民國88年8月3日「健康食品管理法」後,終於有了較明確界定。

健康食品管理法中所謂的健康食品定義為:「凡食品符合下列條件者,屬健康食品:一、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二、特別標示或廣告『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兩項條件都必須符合,才是健康食品;缺任何一項,則非健康食品。」這並不是說,只有衛生主管機關認證許可的才是健康食品,而是指未經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在標示及宣傳上不可再出現特殊營養素或保健功效等字眼。

目前國內合法的健康食品到今年八月二十日止,共有三十九項,多數業者希望政府能再放寬健康食品的申請標準,今年八月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的「放寬健康食品管理法公聽會」中,許多業者就抱怨連連,國內健康食品管理法過於嚴苛,而因為廣告文宣問題而遭刑法判處有罪的業者卻已達五十名以上,相較國內藥廠平均一家一年就通過十件藥品,似乎令人有藥品比健康食品容易申請的感覺。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56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