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料整理

國立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資料蒐集整理留存

Archive for 5 月, 2014

服用RU486 子宮內膜變薄?

without comments

【2004.05.05 聯合報  記者魏忻忻 】

濫服RU486可能使子宮內膜變薄?部分婦產科醫師對此持保留態度,但臨床發現,的確有青少女「把墮胎當作避孕」,令人憂心。

臨床發現有不孕婦女因子宮內膜變薄,無法受孕,疑與婚前多次使用RU486墮胎有關。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林慧雯昨天指出,子宮內膜變薄,是RU486的藥理作用之一,但如果要使子宮內膜變薄,而且影響受孕,勢必是在短期內高頻率服用RU486,才可能導致子宮內變薄。

林慧雯說,RU486主要作用於黃體素,原本就會使子宮內膜變薄,但若懷孕七周內使用後,間隔二、三個月再次使用,應不致影響子宮內膜厚度;RU486也可以作為子宮內膜癌治療用藥,但臨床上並沒有如此使用,原因是RU486價格較貴,而且還有其他荷爾蒙製劑或藥物可以治療子宮內膜癌,並不需要用到RU486。

康寧醫院婦產科主任尹長生指出,子宮內膜變薄應與女性體內荷爾蒙有關,與RU486的關聯則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啟信指出,若服用RU486的頻率過高,的確可能會造成子宮內膜變薄,且內膜變薄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等到有不孕問題,再作檢查,才發現有此問題。

RU486的問世,讓婦女有較便利的人工流產選擇,根據台北市立婦幼醫院調查,婦女選擇藥物人工流產的比率已達六成七,進一步分析發現,其中有七成四未婚,學生身分者有八成選擇藥物流產。

尹長生提醒,使用RU486的婦女應先經過婦科超音波評估,確定沒有子宮外孕,服藥後則應按時回診追蹤,臨床上有服藥後流產不完全,導致大出血的案例,婦女切勿覺得服藥隱密、方便,就忽略了回診的必要。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4:02 下午

RU486持續列管 衛署將檢討

without comments

【 2003.04.07  民生報  記者吳佩蓉/報導】

《熱線追蹤 墮胎公然違規普遍存在》
合法管得嚴 非法管不到
RU486持續列管 衛署將檢討

 口服墮胎藥引進台灣後,並未改變國內墮胎現況,學者甚至以「合法管得嚴,非法管不到」來形容。儘管有優生保健法加上管制藥品管理法雙重規範,公然違規現象仍普遍存在,衛署將檢討口服墮胎藥是否繼續列管,也擬透過優生保健法修法,為非法墮胎尋求解套。

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局長李志恆指出,當初口服墮胎藥列管制藥品,是應婦產科醫學會要求,醫師認為藥局違法賣藥情形嚴重,須嚴加管制,但管藥局在 90 年及 91 年兩次稽查卻發現,違規賣大陸製「息隱」、「含珠停」的藥局僅查獲一家,而婦產科診所違規使用大陸製墮胎藥的情況卻多達四件。

有合法口服墮胎藥,為何醫師仍選擇使用非法藥物為婦女墮胎?李志恆認為,與其探討國內墮胎藥管理嚴格或寬鬆,不如討論現行優生保健法的墮胎相關規定,是否符合婦女的需求。

國民健康局局長翁瑞亨指出,正因現行法規無法滿足墮胎婦女需求,所以,許多婦產科診所未依優生保健法為未成年少女墮胎,或選擇非法墮胎藥物。考量現況,衛署修正優生保健法時才提出未成年女性可透過輔導、諮商,接受墮胎的版本;另外,也期待透過輔導、諮商加強少女的性教育,避免因自我防護措施不足,導致反覆墮胎。

國防醫學院人文學系教授劉仲冬認為,衛署的修法版本看似放寬墮胎規定,實際上則是趨於嚴格。她指出,衛生署對墮胎婦女重重設限,包括要求患者在醫師面前服藥等不合理規定,事後均證實做不到,為何不能尊重女性的自主權?

她強調,墮胎婦女在決定捨棄腹中胎兒時,早已經過一番天人交戰,強制輔導及等待思考期的規定,等於延長其痛苦時間;尤其,墮胎者可能連親近的父母、朋友都不肯講,連回診都不願去了,卻要他們和陌生人談如此私密的事,無異緣木求魚。

由於當初口服墮胎藥列管制藥品時,曾有一年後重新評估檢討的但書,原本應在去年五月提出評估,不過,為等待國民健康局委託學者的研究結果出爐,一直遲至今年,未無結論;最近衛生署已重聘管制藥品審議委員會委員,Ru486 是否持續列管,將在近日由重開會議討論。

儘管各界對優生保健法修法方向仍有不同意見,但國民健康局指出,優生保健法修正案已送衛生署法規會,希望能在四月底前送立法院審議。

《開放空間》

誤導的研究?

【 2003.04.10  民生報  文/謝卿宏(作者為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

貴報日前刊載國防醫學院人文學系教授劉仲冬接受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委託之「台灣婦女使用RU486墮胎研究」之研究結果內容,本會有不同看法。

報載劉教授執行台灣RU486相關議題研究,係佯稱未成年少女,電話訪問86家婦產科診所。而在受訪樣本中,只有5名當事人和5名診所護士,就據以完成報告。此種研究方法已嚴重違反研究倫理,而其研究取樣亦極為偏頗。因為一則,診所接電話者極可能不是醫師本人,為診所護士代接。二則,受訪5名當事人均為熟人介紹,極可能在預設意識型態導引下,做出符合問卷調查者所期望之答案,研究者再據此做出以偏概全的調查報告。

劉教授的研究設計是否有偏差?訪談內容是否全程錄音?是否有誤導受訪者之處?並應檢視其母群體、樣本空間與取樣方法是否正確?是否有代表性?否則如此粗糙、欺騙之訪談結果,竟做為調查研究報告,實有誇大、誤導社會大眾之嫌;亦將成為國際學術界之笑柄。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之會員(婦產科醫師)均依照醫師法、優生保健法暨其他相關法律,執行醫療業務,促進全國婦女之健康。

或許在醫界中會有少數害群之馬,但本學會願意鼎力支持醫政單位與司法機關取締,嚴懲違規醫師。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4:01 下午

RU486 可消子宮肌瘤

without comments

【2003.06.04 中國時報  記者李耀泰 】

子宮肌瘤是台灣婦女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在育齡期女性的發生率達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之間,困擾著許多婦女朋友。

子宮肌瘤從沒有任何症狀,到產生嚴重的症狀,如經血過多、貧血、腹痛、頻尿等不一而足,視腫瘤的大小和生長的位置而定,也是造成台灣婦女子宮切除最主要的原因。

過去治療子宮肌瘤的方法包括手術切除、子宮動脈栓塞、注射抗性激素釋放荷爾蒙(GnRH)、療可高(danazol)等,每種方法均有其缺點。而且肌瘤常為多發性,復發機率很高,因此尋求一種簡單、便宜、安全和有效的治療方法,向來是婦產科醫師所努力的方向。

最近許多研究,以喧騰一時的口服墮胎藥RU486,每天以5或10毫克的低劑量給肌瘤患者使用,經服用六個月後,可以使子宮肌瘤縮小約一半。兩組無論5毫克或10毫克,受治療者有三分之二發生無月經的副作用,但在停藥後三週左右即自然來經。血紅素平均增加2.5g/dl,熱潮紅在每日服用十公克組增加,在每日服用五公克組不增加,28%患者有單純的子宮內膜產生。

最近一項研究報導指出,使用更低劑量(每日二毫克)的RU486,仍可以壓抑排卵和月經,可作為無雌激素的避孕藥用,此研究在使用四個月後子宮內膜沒有增生現象,對經痛和貧血婦女應是一大福音。至於低劑量能否縮小肌瘤,停藥後子宮肌瘤的變化,和長時間服用的後果,仍待更多的研究,大家可拭目以待。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4:00 下午

事後避孕丸 購買勿設限

without comments

【2003.06.14 中時晚報  記者吳慧芬 】

由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所做的「女性國人避孕態度和行為」民調指出,十五到二十歲的受訪者中,百分之百希望能更開放事後避孕丸的使用條件,希望能在普通藥局就可以購買到。

對國內避孕市場有相當了解的博登公司總經理劉其瑜表示,以法國經驗來看,在法國藥局及高中保健室是免費提供事後避孕丸給青少年使用,因此,使得過去三年內,高中生的墮胎 率減少了一半。

這項調查指出,相較於驚人的墮胎費用與風險,為避免意外懷孕的可能,有三○.五二%的女性願意以高達一仟元以上的代價來購買事後避孕藥。

另外,SARS疫情當道,許多國人回歸家庭的時間增加,但是這項調查顯示,SARS並沒有明顯影響女性國人性生活頻率。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59 下午

避孕藥 也能增進肺功能

without comments

【2003.08.15 中國時報  記者李耀泰 】

避孕藥不僅可避孕,還有減少卵巢囊腫、良性乳房的疾病、卵巢癌、子宮內膜炎及子宮內膜癌、月經量及經痛、子宮內膜異位及骨盤腔發炎等作用。最近研究更發現,雌激素可改善肺功能,使依賴呼吸器治療患者早日脫離呼吸器,並減少其腹壓,有助子宮膀胱下垂的改善。

美國《生殖醫學雜誌》最近發表報告,認為口服避孕藥可改善肺功能。36位平均28歲、健康、不吸菸的婦女,每天口服雌激素(35微克ethinyl estradiol)和黃體素(250微克norgestimat),6個月後,其尖峰呼氣流速、肺活量,即肺部氣體流速和氣流總量皆增加8﹣15%,與使用避孕藥前呈有意義的增加。

研究者認為,口服避孕藥之所以能增加肺功能,雌激素能防止膠原質的分解代謝,因膠原質是肌肉和結締組織的重要成分,能增強胸部的肌肉和改善結締組織的彈性,改善肺功能。

另外,避孕藥可使子宮內膜變薄,減少經血量,婦女在改善貧血後,心肺負擔自然減少。全球每年都有數萬人一覺不醒,若是因心肺功能不良所致,則口服避孕藥或可減少其發生,但這需要大規模研究後才能確知。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59 下午

避孕藥有另類妙用

without comments

【2000.02.22 中國時報  記者方鴻明 】

避孕藥除了可以避孕之外,還可以用來治療很多女性的疑難雜症,知道嗎?避孕藥的作用機制在於直接抑制下視丘及腦垂體,抑制FSH.LH(在服用第一天就有抑制作用,但要連續使用七天),可抑制濾泡發展、排卵、黃體形成。子宮內膜仍會發展,所以有月經來,但不適合著床,所以服用避孕藥,仍有少量月經,但比較不痛。

治療經痛、經期間痛(Mittelschmerz)、經血過多、經前症候群,特別適用青少女,也可使月經規則。

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多毛症、青春痘,這些症狀因雄激素過多,可用避孕藥(含雌激素及黃體素)來抑制。

功能性卵巢囊腫(或稱簡單囊腫),可用避孕藥減少其體積免開刀。

良性乳房囊腫,避孕藥可減少發生及其疼痛。

預防卵巢及子宮內膜癌,避孕藥可減少排卵,排卵太多是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排卵後,卵巢表面陷入癒合是造成卵巢(表皮)癌的主因,常排卵,也會使子宮內膜增生過度,造成子宮內膜癌。

減緩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避孕藥藉抑制排卵,來減少雌激素分泌刺激子宮內膜組織。

減少子宮外孕,能避免的話,子宮外孕自然減少。

可增骨質密度,避孕藥是種激素替代治療(HRT)。

可以豐胸,讓皮膚變佳,但千萬不要曝曬於陽光下。

(作者方鴻明為台北市萬芳醫院婦產科醫師)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59 下午

安眠藥 國人一年吞11億

without comments

【2004.10.06 聯合晚報  記者陳家傑】

夜夜難眠的人愈來愈多,據統計,國人一年約吃掉11億元安眠藥。但精神科醫師說,有八成以上不是精神科醫師處方,未對症下藥的結果,多數國人服用劑量愈來愈重,反難解決失眠困擾。有人一天吃20顆安眠藥,不是自殺,是為了想睡著。

根據一項市場調查顯示,去年7月至今年7月間,國人服用的安眠藥總值達11億元。安眠藥銷售前三名分別是「使蒂諾斯」、「宜眠安」及「悠樂丁」。

台北市立療養院副院長陳喬琪見怪不怪,他說,習慣服用安眠藥的人,大多不是需用安眠藥的精神疾病患者,反而是一些上班族或年輕人。精神病患擔心安眠藥會成癮,多不願服安眠藥。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江漢光更直言,目前國人每年消耗的大量安眠藥,有八成以上不是精神科醫師處方,而是來自家醫科、內科等其他科醫師開的藥。他還說,九成以上精神病患者,多合併有失眠問題,他們對服用安眠藥有些「怕怕」。

陳喬琪和江漢光都說,反觀許多有輕微精神官能症或焦慮症民眾,不願承認自己有病,寧願到診所找家醫科、內科醫師,要求開給安眠藥,結果安眠藥愈吃愈多形成氾濫。他形容,有人一天服用20顆安眠藥,仍無法一覺到天亮,整天都昏昏沈沈,根本無法穩定工作,最後迫不得已,才向精神科醫師求助。但安眠藥無法解決精神疾病,往往安眠藥愈服愈多,成效卻跟著遞減。

安眠藥濫用問題還不僅如此,江漢光說,由於使蒂諾斯不會成癮,成為許多人的最愛。但因原廠的使蒂諾斯已過了專利期,目前市面上已有十餘種打著「使蒂諾斯」招牌的安眠藥,都是成分類似的學名藥,但一般人難分辨。

江漢光打趣說,仿冒使蒂諾斯的利益應大於「威而鋼」,雖一顆賣到50到100元不等,但人很少天天要做愛做的事,卻每天要睡覺;同成分的安眠藥實際銷量恐怕很驚人。

 安眠藥有4類 遵醫囑 不上癮

【2004.10.07 民生報  記錄:薛桂文】

由於失眠常是其他身心問題所引發,因此,治療上應先確定是否有其他疾病、對症下藥,如此失眠問題可能就自然改善;但無論如何,最好與醫師充分溝通,尋求適當的療法。

雖然失眠未必得用藥,但目前以藥物治療失眠相當普遍;可是國人多半對安眠藥有誤解,擔心用藥會成癮,往往對安眠藥有疑慮,其實,只要在醫師診斷、處方下用藥,不必擔心上癮問題,而會依賴藥物者,多半本身有其他問題,非藥物所致。

李宇宙指出,精神科藥物可用於改善失眠的有四類,一是精神分裂症藥物,具有很強的鎮靜作用,國外偶爾會少量用於失眠病人;另一類是抗憂鬱劑,傳統的抗憂鬱劑如「三環類」藥物,的確有助改善失眠,但新一代的百憂解等藥物,用藥初期可能出現躁動現象,對部分失眠患者反而不好。

俗稱鎮靜劑的「抗焦慮劑」,如「苯二氮平類」藥物,國內使用很普遍,根據健保資料,一半的人曾用過此藥,也偶會用於治療失眠,但其鎮靜效果很強,可能致白天出現嗜睡的副作用,影響生活功能,所以用藥時須小心。

第四類是專為失眠研發的安眠藥,傳統的安眠藥與抗焦慮劑屬同類藥物,鎮靜效果強,也較易有副作用,且使用久了,效果可能遞減;新的安眠藥已改進上述缺點,安全性較高。

蘇東平說,首次使用安眠藥者,原則上只給藥1到2週,之後應逐漸減量,若症狀改善,更無須每天服用;一般而言,使用安眠藥以不超過1個月為宜,但慢性失眠者若需長期用藥,則可考慮間歇性使用,如每週只吃3天或5天、或需要時才服藥。

另外,民眾也不妨自行嘗試些放鬆方法,幫助睡眠,像泡泡溫泉,或是喝杯牛奶、吃點零食,只要量少一點,確可能有助睡眠;但須注意,有些助眠方法並不正確,可能讓人更難入睡。

例如,有人失眠會喝酒,酒精雖易讓人入睡,睡眠品質卻不佳;而睡前運動,有人以為累了易入睡,結果常相反;還有人睡不著會抽菸,其實香菸的尼古丁會刺激腦部,反讓人睡不著;也有人失眠會躺在床上看書、看電視,這也不是好方法,尤其電視、閱讀內容如果很有趣,可能愈看愈睡不著。

醫師建議,如果睡不著,最好不要賴在床上,以免被制約了,以後一上床就擔心失眠,變成習慣;此時應乾脆起床,離開臥室,稍微動一動,作些簡單活動,培養出睡意再上床。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58 下午

每一國人年均吃掉百顆胃藥

without comments

【2004.04.24 中國時報  記者張瓈文 】

「醫生,我怕西藥傷胃,能不能順便開胃藥?」這項習慣可能潛藏傷身危機。醫師指出,台灣平均每年每人用掉一百顆胃藥,許多人胃不舒服就喝胃乳或吃胃藥,卻不知道這些中和胃酸的胃藥吃多了也會鹼中毒,甚至有人罹患胃癌反吃胃藥壓住症狀,結果延誤治療。

台北榮總家醫部主治醫師陳曾基表示,根據健保門診申報資料,每年門診光是「制酸劑」(即一般人熟知的胃藥)就支出廿億元,每七個處方的品項就有一個含制酸劑,平均每兩張處方箋就有一張含有制酸劑。

陳曾基說,依此推算,國人平均每人每年就用掉一百顆胃藥,而且六成以上是年輕人用掉。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57 下午

《趨勢》後人類吃藥 就怕不夠多

without comments

【2004.04.08 聯合報  記者馮克芸 】

在一般人想像中,以科技變種的人類是介於電影角色「機器戰警」和影集「星艦迷航記」中「柏格人」的模樣,這種變種人至今還只在虛擬世界中,但許多真實的血肉之軀早已藉各種藥物進入「後人類」時代。

人類本質不待機械改變,已被藥物質變,這是一種發生在人體內的社會變遷。

過去半世紀以來,美國和其他富裕國家中許多受過高等教育、注重健康、受各種保險保障的人已視服藥為理所當然,愈來愈多人加入服藥行列。

去年,全世界零售藥物銷售額高達三千一百七十億美元(約新台幣十兆四千多億元),單單美國人就在藥物上支出一千六百卅億美元。在北美洲,中樞神經系統、抗憂鬱等藥物的使用增加了百分之十七,各年齡層無一倖免。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上周說,二○○二年全美有一千萬孩童服用處方藥物達三個月或更久。另一項研究發現,學前幼兒是服用抗憂鬱藥物病患中人數增長最快的一群。美國默克藥廠在一九五四年的營業額是一百五十萬美元,到二○○二年,營業額高達五百廿億美元。

美國人服藥量大,使許多許多研究人員擔心汙染環境。如果下水道都是抗憂鬱劑「樂復得」(Zoloft)怎麼辦?如果河裡都含有廢棄藥物,魚卵會受什麼影響?沒有人知道答案,但這種人類服藥造成潛在環境危害的念頭會讓人以嶄新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服藥行為。

去年全美最暢銷的兩種藥物是降膽固醇及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全年銷售額分別是一百四十億及一百卅億美元,銷售量第三高的是樂復得,一百一十億美元。

許多批評者指出,過去被視為生命中自然面向的行為及心理變化,如更年期、孩童無法保持安靜穩定、禿頭、老年人性功能減退等,現在全都有藥可治,也全都變成一種疾病或疾病的症狀。

或許有人會說,應對許多藥物進入人類日常生活表示歡迎,例如,阿斯匹靈可預防心臟疾病、抗憂鬱藥可紓解苦悶等。在許多國家,民眾根本不擔心吃太多藥,只擔心吃得不夠多。但這類製藥業奇蹟中,有些並非為了救命,而是為了延年益壽。

醫學研究公司IMS Health企業策略計畫部門副總裁安娜─瑪莉亞.柔格說,如今在製藥研究及用藥上有兩項新趨勢,一是緊急醫療被慢性病治療或預防性照顧所取代,一是單純的疾病治療延伸為增加病人福祉而做的治療。

她認為,增進性能力、抗老人失智症、對付骨質疏鬆症及大小便失禁的藥物未來一定大賣,如果有抗胖肥藥物及心智興奮劑,也會大發利市;至於增進智商及記憶的合成藥物毫無疑問也將是暢銷排行榜上的常勝軍。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57 下午

愛他,就讓他嗑藥丸?

without comments

【2003.09.10 時報週刊  文/吳嵩浩】

早晨到學校前吃顆鈣片、下午補充一顆綜合維他命,晚上做功課時別忘了喝瓶雞精,睡前還得再吞一顆魚肝油,在「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號召下,現在的小朋友,每天除了有念不完的功課外,還有吃不完的營養補充品。

民國七十年代中期,社會快速變遷導致雙薪家庭大量增加,出現一批無法在家被照顧的所謂「鑰匙兒」,當時許多七到十歲小朋友,每天帶著鑰匙上學去。如今菲傭、安親班補足了此種憂慮,但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瓶瓶藥丸、鈣片、魚肝油、維他命,小朋友幾乎人手一罐。滿坑滿谷的「藥丸兒」,成為現代忙錄工商社會的新興產物,雙薪家庭職業父女的小孩,健康憂慮正四處引爆!

「我們班很多同學都在吃啊,我不太喜歡吃,都是媽媽叫我吃才吃的。」今年升國小二年級的施彥愷,被問到服用媽媽準備的保健食品感想時,卻忙著和二歲半的妹妹施宣伊玩捉迷藏,即使有不太愛吃的想法,但卻也沒有強力反彈的情緒。

但是他今年升高一的大姊施姿伊就不一樣,在被找去當模特兒當著大夥的面前吃保健食品時,二話不說吞了一整包粉末,像是個習慣動作。至於小妹妹施宣伊,吃保健食品也很習慣,只是她的鈣片、蜂膠,口味可一點都不輸給好吃的零食或牛奶添加物,是在吃零食還是保健食品,她可能還分不清楚呢!

媽媽謝惠文說,「家裡三個小寶貝吃營養品都已養成習慣,不會太抗拒了,只是要我提醒他們吃。經常服用這些保健食品後,抵抗力似乎比以前好了些。有些錢還是該花,畢竟能用錢幫小朋友買些健康,還能解決職業婦女沒有時間燉補品來照顧小孩,何樂而不為?」言語中透露出職業媽媽的補償心理。

「小朋友的營養均衝很重要,現在大都會的生活環境充滿各種污染,不但有空氣污染,飲用水、學校的營養午餐等,都可能讓孩子在小時候就接觸過多毐素與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因此每天都會給他們吃一些保健食品。」本身對家庭與個人健康都有高標準的康適幸福生活館展店經理盧政志說。

目前盧政志的二個小朋友,都定期服用綜合、單一維他命,及鈣片、魚肝油的習慣,盧政志自信滿滿地說,「孩子從小就吃慣了,每天早上和睡覺前該吃什麼自己都很清楚。不信?你去考考他們,他們可是會告訴你哪罐瓶子裝的是什麼,該什麼時候吃呢。」

根據一分由MarketingDecisionResearch所進行的「國人食用保健食品習慣與行為調查」(H&P)中發現,國人曾經食用過營養補充品或保健食品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一,顯見國人透過保健食品來維持健康的意識已相當普遍。業者統計,在今年三月SARS肆虐台灣後,這個數字更可能已超過百分之八十,其中約有一半的行為發生在家中有學齡兒童的家庭中,其中還有五成家庭有長期或常態性給小朋友服用保健食品的習慣。

每月花一萬!

一位在台北市任教的國小莊姓老師表示,現在有很多小朋友吃保健食品,而且幾乎照三餐吃,除了出門要吞維他命,中午營養午餐後還要吃一堆膠囊,聽說晚上回家後還要喝雞精,睡覺前還得再服好幾顆藥丸,真令人感到納悶,難道現在的小朋友真那麼缺乏營養?抗扺力真那麼差?還是忙碌的家長沒時間照顧小朋友的健康,於是花錢買保健食品來做為愛的表現?

花錢買保健食品來做為愛的表現,似乎正點出許多家長的心聲。案例中的施媽媽表示,他們夫妻兩人平時都在忙著工作,實在沒有時間照顧小朋友的健康問題,以前常燉補品給小朋友吃,現在只有在假日才有機會;但平日身體保養工作還是要做,所以才會選擇保健食品給小孩服用。

「其實保健食品只要適當的吃,對身體又沒有害處,而且目前這些產品取得又方便,省下不少職業婦女燉補品給小孩子吃的時間。」謝媽媽一邊幫小女兒綁著頭髮,一邊這麼說著。

她表示,因為家族遺傳,大姊和哥哥眼睛都有先天性散光,「當初有機會接觸保健食品,就發現實在很方便,而他在挑選保健食品時都會特別注意其中成分,拿來代替傳統補品給小朋友吃,同時也彌補自己沒有時間準備補品的遺憾。」

盧先生也認為,抵抗力較差的小朋友隨時都面臨各種毒素的威脅,既然醫學證實保健食品對身體有益,沒有理由不接受,而他還指出,「有些家長可能會認為,以前自己小時候不用吃保健食品,現在一樣健康,幹嘛要給小孩吃這些東西?但他們都忽略了時代背景與環境的不同,如果我的小孩在沒有污染的環境成長,那也不需要吃這些營業補給品。」

為了子女身體好,父母不只花下心血,還得砸下不少銀子。以盧政志為例,每月全家花在保健食品上將近一萬元,這個數字可能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盧政志強調,每月花一萬元投資在全家健康,十年下來才一百多萬,但卻讓全家得到更健康的身體,省去疾病的痛苦和就醫的成本,其實很值得。謝惠文則認為,以前有空燉煮補品時,全家每月在這方面的開銷,其實差不多就這個價錢。

增加免疫力?

雖然受訪的兩個家庭家長都強調花錢事小,最重要的是能用錢買到健康,就如同有人花錢去健身俱樂部買健康一樣合理,但當問及吃了那麼多保健食品後,健康是否就真的有改善?二個家庭的回答也相當有趣。

盧政志認為,全家人在習慣服用保健食品後,扺抗力的確有加強,「以前只要身旁有同事感冒,自己一定『中鏢』,小朋友在學校也容易被同學傳染流行性感冒。但現在已經改善許多,家人在感覺到喉嚨不舒服時,就多含兩片維他命C,再多喝水,很快就好了,我們家已經很久沒有人去看醫生了!」

施媽媽則說,「小朋友扺抗力有沒有增加,其實並沒有明顯表現,但全家的精神比較好是真的,我相信吃保健食品是一種對身體的保養,就像以前我們小時候吃中藥補品一樣,即使當做是『吃安心』也不為過啊」!

現在的家長為孩童準備保健食品可相當有一套,非但自己做功課了解產品成份,也會挑選合法又令人信賴的品牌及通路管道。

盧政志拿著二瓶不同的綜合維他命解釋說,「我買維他命一定會注意標示的成翁是否都是天然的,只要有一點人工添加物就放棄。因為吃保健食品就是要強化自己的健康,不能再增加任何對肝臟的負擔。」他對每種維他命功能一清二楚,了解在什麼樣的身體狀況下該服用什麼樣的保健食品。

盧政志就以大兒子前陣子有感冒前兆為例,說當時小朋友開始流黃色鼻涕,盧太太要將小孩送醫院,他卻堅持只讓小朋友加倍服用維他命C及多喝水,因為他知道流黃色鼻涕正表示免疫系統已啟動對抗病毒,如果以藥物控制,未來免疫系統將失去作用,這時適合補充維他命C來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還不到看醫生的時候,為此他還和盧太太小吵一架。此外,他更會閱讀各種健康新知,隨時為家人健康把關。

謝惠文也指出,自己購買保健食品一定到合法通路購買,同時仔細研究成分是否適合小朋友攝取。至於那些朋友介紹或媒體廣告的產品,雖然可能也具備療效,但他還是會堅持看過成分再買,絕不道聽塗說隨便買來給小朋友服用。

雖然目前已有將近一半的家庭都在服用保健食品,但仍有一半的人不信這套。今年全家因為工作關係,剛從高雄搬到台北市的五年級爸爸吳仕全就表示,兩個讀小學的小朋友從來不吃保健食品,但現在一樣很健康。他認為營養均衡就足夠了,小孩現在連近視也沒有,是對十足的健康寶寶。

什麼是健康食品?

健康食品是我國特殊的名詞,在美國叫做營養補充品(NutritionalSupplement),日本則是叫機能性食品。而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李錦楓教授指出,廣義的健康食品概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的健康食品,二是人工的療養食品,如營養強化或調製食品。

在日本最暢銷的健康食品,依序為:梅製品、健康茶、人蔘及人蔘茶、綠藻、蜂王乳、胚芽製品、酵素製品、薏仁、豆漿、甜味料、脫水西洋李子、葉綠素製品、花粉製品、香菇抽出物,以及目前熱門的靈芝等;在美國,最暢銷的9種健康食品依予為:維生素類、種子類、糖果類、堅果類、蜂蜜類、穀類粉、補充食品類、健康茶類及脫水水果類。

許多營養學專家把「有機食品」(有機蔬果)和「天然食品」(如糙米、粗糖、戶外長大的土雞、未經處理的蜂蜜等)也歸為健康食品。在美國的健康食品商店(HealthFoodStore)賣的正是這類食

至於維他命,雖然有專家認為未來維他命應該不再是藥品而是健康食品,但牽涉到處方與非處方、劑量、關稅稅率等問題,還有待多方研究。我國目前法令規定維他命是依劑量區分為藥品與食品,其中藥品類維他命又分為處方藥與非處方藥,至於劑量在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之1.5倍以下者,則歸類為食品。目前2/3的維他命均被列為藥品,只有1/3列為食品,一般民眾在藥店買到的維他命,多屬非處方藥。

業者抱怨 法令太苛

過去台灣並無法令規範健康食品,民眾總是以「以耳傳耳」、「人云亦云」的方式選購,自民國88年8月3日「健康食品管理法」後,終於有了較明確界定。

健康食品管理法中所謂的健康食品定義為:「凡食品符合下列條件者,屬健康食品:一、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二、特別標示或廣告『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兩項條件都必須符合,才是健康食品;缺任何一項,則非健康食品。」這並不是說,只有衛生主管機關認證許可的才是健康食品,而是指未經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在標示及宣傳上不可再出現特殊營養素或保健功效等字眼。

目前國內合法的健康食品到今年八月二十日止,共有三十九項,多數業者希望政府能再放寬健康食品的申請標準,今年八月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主辦的「放寬健康食品管理法公聽會」中,許多業者就抱怨連連,國內健康食品管理法過於嚴苛,而因為廣告文宣問題而遭刑法判處有罪的業者卻已達五十名以上,相較國內藥廠平均一家一年就通過十件藥品,似乎令人有藥品比健康食品容易申請的感覺。

Written by admin

19 5 月, 2014 at 3:56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