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7 2 月, 2014
誰殺了白娘娘
【 93.06.23 中國時報 葉劍英(作者為南港高中教師)】
昨天是端午節,除了粽子、賽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外,也許不會忘了有一齣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劇《白蛇傳》。值得思考的是劇中人物「法海和尚」,他以一個封建禮教的衛道者身份,硬生生拆散許仙與白素貞(白娘娘)的一段真摯而單純的戀情。相信這最後以悲劇收場的人蛇戀,不難在你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一齣民間故事的結束,卻留下無限的想像與遺憾在人間。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何謂動物戀與獸交?
【網路文章參考整理】
長期多次與動物發生性行爲,而對人類的性欲則顯著減弱或完全缺乏的病症。又稱戀獸症或獸戀。性偏好障礙的一種類型。 獸奸症患者男女都有,但以男性居多。所戀動物一般爲家畜或家禽,如狗、貓、豬、羊、牛、雞、鴨等。性行爲方式有些是與動物交媾或肛交,有些則是訓練動物去摩擦或舔其外生殖器,有時不免因此而受傷。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你也可能感染愛滋
【康健雜誌 18期 作者:陳玉梅】
繼非洲之後,亞洲已被宣布為愛滋病的下一個疫區。透過旅行、經商,愛滋病毒目前在東南亞國家暢行無阻、行進自如。與亞洲接觸頻仍的台灣民眾,如何避免這項災難?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山之子﹕ 一個愛滋感染者出死入生的心路歷程
【康健雜誌18期 作者:白先勇】
從17歲到31歲的愛滋歲月,從我年少輕狂到現在的成熟,我漸漸的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就是我擁有了我生命的春、夏、秋、冬,以及我活著的尊嚴,沒有一個人可以拿走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當性遭遇艾滋殺手–安全套的生與死
【摘自:新周刊 19日11:43 文/朱坤】
1984年1月4日,美國,一覺醒來的人們發現他們正身處一個安全套的海洋之中——收音機、電視機、報紙和雜誌上到處是鋪天蓋地的安全套廣告,“尊重自己,保護自己”成爲當時美國社會最有名的口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愛滋預防 衝擊天主教會
【91.03.24 中國時報 殷惠敏〈作者為旅美文化評論者〉】
美國天主教會最近發生的性醜聞案,使教會陷入新一輪的危機。人們普遍感到教會背叛了教徒的信念。據估計,全球天主教會至今已為性醜聞案付出了十億美元的賠償費。但是,醜聞仍然不斷發生。最令人憤慨的是,這次出事的波士頓教區,主教明知屬下同僚有侵犯兒童的行徑,卻一再包庇掩蓋,反而不去保護受害的兒童,以致性侵犯者能夠從一個教堂調到另一個教堂,繼續不斷地侵犯幼童,長達三十餘年而逍遙法外。現在,波士頓教區天主教的官方報紙已發表社論,表示天主教會必須面對神職人員的性問題,並且公開討論教會是否應該繼續奉行傳統的獨身、未婚和完全由男性包辦的教士政策。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回應「愛滋預防 衝擊天主教會」文
【2002.05.10 中國時報 甯永鑫、戴宇光/北縣(輔大神學院學生、研究助理)】
貴報於三月二十四日刊登了殷惠敏先生來自美國的投書,以下將針對殷先生所提出的論點加以答覆並提出其中的謬誤。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認識世紀公敵 愛滋病
【2002.06.08 中國時報 何大一】
人體有一種免疫機制,讓我們在病痛入侵後,可以將它們驅逐出境。但是,有一種敵人,出奇制勝,它以癱瘓你的軍備、解除你的武裝,直接用瓦解你的免疫系統的方式,讓你的免疫系統壯志未成身先死,於是身體只能任那些平常弱小得看不在眼裡的小病菌折磨,最後反而慘死在這些小嘍囉的手中!這些一個接一個因為缺乏免疫系統保護而產生的症候群,被稱為AIDS,它由四個英文字母縮寫而成,就是指「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意思,而這個在背後不知不覺中讓你的免疫系統繳械的陰謀份子,則被稱為人類免疫功能缺失的HIV─愛滋病毒。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防治愛滋最大阻礙 汙名、歧視與人權侵害
【2004.07.20 聯合報】陳伯杰/大學生(北縣淡水)
第十五屆國際愛滋大會剛落幕,台灣緊接著舉行國際愛滋研討會。可惜一向與世界愛滋防治政策脫節的台灣,這次依舊將愛滋議題視做單存的疾病議題,忽略聯合國愛滋委員會的聲明,忘了2002年到2004年全球愛滋的活動的主題為「去汙名和歧視」。民間團體批評政府愛滋防治政策八股,我深有同感。
可惜,政府機關雖擁有廣大的資源,但腳步遠落於民間之後,防治政策依然走不出恐嚇,官員的言論也暴露出對愛滋的歧視。
政府一直期望透過篩檢、免費投藥,達到控制愛滋的蔓延,但卻不願意放棄圈畫高危險群,更恐怖的是所圈選的高危險群多半與世界不同。換言之,是以高壓漠視人權的手法對待感染者,忽視感染者因民眾普遍對愛滋的恐懼與歧視,而在基本人權上遭受侵害的事實。
按全球多年的愛滋工作經驗,以人權、預防、照護與支持的愛滋工作三角型最為有效。聯合國愛滋委員會更發表聲明指出,愛滋的汙名、歧視與人權侵害為防治愛滋工作的最大阻礙。台灣愛滋侵權事件層出不窮,加上政府濫用行政資源和權力,使得政府愛滋防治工作逐漸失焦。在愛滋問題日漸嚴重的現在,光是民間團體的力量,要面對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愛滋防治與汙名歧視非常辛苦,因此建立正向的愛滋防治政策顯得格外重要。
聽見民間的聲音,才有可能訂出不昧於現實的防治政策,並發展出有效的策略。
防治愛滋最大阻礙 汙名、歧視與人權侵害
【2004.07.20 聯合報】陳伯杰/大學生(北縣淡水)
第十五屆國際愛滋大會剛落幕,台灣緊接著舉行國際愛滋研討會。可惜一向與世界愛滋防治政策脫節的台灣,這次依舊將愛滋議題視做單存的疾病議題,忽略聯合國愛滋委員會的聲明,忘了2002年到2004年全球愛滋的活動的主題為「去汙名和歧視」。民間團體批評政府愛滋防治政策八股,我深有同感。
可惜,政府機關雖擁有廣大的資源,但腳步遠落於民間之後,防治政策依然走不出恐嚇,官員的言論也暴露出對愛滋的歧視。
政府一直期望透過篩檢、免費投藥,達到控制愛滋的蔓延,但卻不願意放棄圈畫高危險群,更恐怖的是所圈選的高危險群多半與世界不同。換言之,是以高壓漠視人權的手法對待感染者,忽視感染者因民眾普遍對愛滋的恐懼與歧視,而在基本人權上遭受侵害的事實。
按全球多年的愛滋工作經驗,以人權、預防、照護與支持的愛滋工作三角型最為有效。聯合國愛滋委員會更發表聲明指出,愛滋的汙名、歧視與人權侵害為防治愛滋工作的最大阻礙。台灣愛滋侵權事件層出不窮,加上政府濫用行政資源和權力,使得政府愛滋防治工作逐漸失焦。在愛滋問題日漸嚴重的現在,光是民間團體的力量,要面對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愛滋防治與汙名歧視非常辛苦,因此建立正向的愛滋防治政策顯得格外重要。
聽見民間的聲音,才有可能訂出不昧於現實的防治政策,並發展出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