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宗旨>甯應斌談人文碩士學位論文寫作

甯應斌談人文碩士學位論文寫作

一、什麼是學術論文

考進碩士班後,所有碩士都會修一門課,就是論文寫作(有時也叫「研究方法」),這在全世界的碩士班都是必修,可見這門課的重要性;可是很多學生並沒有從這課程認真學習到該學的東西。這門課就是教你怎麼做一個學術人,怎麼做研究,怎麼寫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學術論文)。碩士是進入學術研究的準備階段,你準備開始做個學術人,知道學術是怎麼回事,你適合這個行業與否,你有無從事學術研究的興趣、能力、性向與規訓。做學術人歸根到底的一個實際考驗就是知道如何寫作論文;所以碩士學位論文一般就是碩士的最後過關考驗。

在論文寫作或研究方法課程裡,你學習到如何做個研究計畫,其實這就是學習寫作論文大綱。這裡面涉及幾個技術,例如,以前沒有網路的時候,要學如何到圖書館找資料、建立書目。在這個課程中,要學習的最基本的技術就是:正確書寫出書目的格式,論文的格式等等,像作者名字按筆畫順序排列,逗點句點之類。很多人會覺得這豈不是小學生的做法,屬於枝微末節?但是在這套技術後面當然有學術論文的最基本理念,也就是:學術論文是藉著和現有學術研究成果對話來表達自己的創見,或者說,自己的創見必須建立在其他學術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打個比方,現有的學術成果是食材,你要用這些食材做出你的一盤菜;若沒有利用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你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再換個說法,其他人的研究或現有的學術是「成見」,你的創見不能離開成見,成見所構成的討論領域是你創見發表或馳騁的領域。而論文寫作的格式,如何引用,或甚書目的標點符號之正確寫法,等等,都是為了上述學術論文的特性而服務。這些格式的主要目的,就是清楚地分清與辨識出你依賴了哪些現有研究,依賴多少,如何依賴,你自己的貢獻又在哪裡,有多少。透過這一套書寫格式,讓你無所遁形。而且這個書寫格式不但可以使你的寫作成果,供其他人檢驗,還可以使你的寫作成果,供後來的人利用,繼續生產出新的研究論文。你的研究成果,由於遵守了這套書寫格式,可以變成別人寫作的「原料素材」──因為你是按一定規格生產出的學術知識,所以可以方便的作為別人知識生產的原料素材。這就是為什麼遵守這套學術書寫格式是如此重要的緣故。

所以,論文格式與書目是論文的最重要門面。論文本身寫的再好,書目列舉或引用方法不對,也是不夠學術資格的證明。打個比方來說,妳的歌喉很好,可是不能夠按照節拍與音樂伴奏來唱,那究竟妳會不會唱歌呢?妳可以說,我正在唱自己發明的一條歌,新唱法,故而有不同的節拍。但是學術就不是這麼回事,學術就是在既有的節拍與伴奏下(即參照既有的他人研究成果下--表現為文獻書目的列舉與引用)唱自己的歌。什麼都可以錯,就是書目或引用等論文格式不能錯。你要是覺得書目等格式不重要,你如果這個部份過不了關,那麼你不適合做學術。學術是規訓,書目與寫作格式是基本訓練,學位論文寫作就是規訓的開始:把一個活潑好動的人逐漸變成在書桌電腦前長期坐到長骨刺的人。這背後還有一套學術社會學的大道理,我就不講了。

關於論文寫作,何春蕤有個影音檔案在台灣的研究生中流傳了快20年,現在也有謄寫版,我附上給大家參考。另外,何春蕤也建立過一個寫作網站,網址是http://sex.ncu.edu.tw/papers。大家可以參考,我就不講細節了。以下我只講開始寫碩士論文時幾個最重要的事項,在很多方面我都受到了何春蕤的影響與啟發。有的學生來找老師說:我要寫碩士論文,題目是什麼什麼。很好。那下面要進行的第一步是什麼?當然是寫出你的研究計畫,也就是論文大綱。那如何寫呢?假設你已經都熟習寫作的格式,如何建立書目,等等,你該著手的第一步是什麼呢?

二、建立核心書目

我現在要告訴你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步驟或觀念,就是你要去建立一個核心書目。因為學術論文首要就是對應著一組核心書目,這是你研究的基礎。學術研究的初步就是去研究關於這個話題的既有學術文獻。所以,老師讀碩士論文時都是先看書目;一看就知道有沒有做過最基礎的研究,有多少學術價值。核心書目的主力是研究論文(期刊論文),其次是專書。至於導論書,或者領域書(涵蓋整個領域的書),則只應該是相關書目。像百科全書、字典這類參考書,那就只是「參考書」。

所以如果你的書目就是一堆書,而且都是很大話題的領域書,這個導論那個入門,或甚至看不出焦點或彼此的關連,那就不是碩士論文寫作的核心書目。這個核心書目的主力(我再重複上面的話一遍)必須是針對專門話題的(或甚至牛角尖的)期刊論文,還有專書,也就是針對專門或特定話題的書。

我的經驗是,剛開始進行研究計畫寫作時,絕大部份學生都其實沒有開始真正閱讀,只有個模糊的想法。那沒有關係。建立核心書目時,就是你開始從模糊走向清晰之路。 建立核心書目首先就是篩選的過程,從茫茫學海找出對你研究論文而言最核心的書目。既然是碩士論文,這個核心書目不會、也不能太大量,否則論文寫不完。如果經過篩選後還是太大量,那就是你的題目有問題,要重新構思與限制你的題目,縮小範圍,縮到你可以處理的份量。

篩選出核心書目,就表示你沒必要(也不可能)仔細閱讀你找到的所有文章或書。事實上,你就只是大略地翻翻書,看看文章摘要,來篩選出你的核心書目。可是這個過程就是個重要的學習過程,而且這也要花不少時間。如果你花夠多時間,甚至不馬馬虎虎地篩選的話,你還能學到更多。透過建立核心書目的過程,你能大略知道這個話題相關的文獻大概是什麼,有什麼相關話題。搞不好,你因此還改變了論文題目。因為你發現學術界在研究另一個新話題,而且你覺得更重要或更有趣。或者,你發現如何限制或縮小你的題目範圍,或者你改變研究焦點;因為核心書目就是你擁有的食材,你要做出什麼菜(菜名就是你論文題目),靠著就是這批食材;食材有時會決定你能煮出的菜。你可以因為你的能力、你的題目、你的材料,而改變或調整原來的計畫。你將就你的材料,調整了題目。或者你將就你的題目,調整了你的材料。或者你將就你的能力而調整你的題目或材料。這些都是在建立核心書目過程中發生的。

總之,建立核心書目的過程,就是決定你的題目,你寫作的焦點或範圍,你的取向路數的範圍。核心書目是你論文的學術基礎,是你論文之所本。用我們前面的比方,核心書目就是你生產論文的原料素材,是你在學術上和現有研究成果對話的對象。在這個核心書目之外,你還可以有一些相關的書目,這就不用多說了。

三、論文大綱

即使到你建立起這個核心書目時,可能你都還沒有好好看過所有文章,沒關係,你開始寫作時總是得看的。但是你現在應該對你的論文有個大致觀念,可以開始寫作你的研究計畫或論文大綱。在寫作過程中或許你還會作一些必要的調整,這也不在話下了。

碩士論文大綱大約在萬字以下,不必接近一萬字,可以少很多。大綱的內容除了核心書目外,還要把題目和題目的背景解釋清楚。學生的論文初稿常有一種缺點,就是論文主題或問題本身的展開不夠,這個展開包括論文的主題的理論脈絡或背景與重要性(significance,也就是問題意識),以及對論文主題的較詳細說明(包括文獻回顧)。這些是任何論文都必要的,詳情可以參考何春蕤的講話。 在展開論文主題的同時或之後,就要提出你這個論文的THESIS。THESIS不是題目,而是就這個題目,你的主張是什麼。這通常可以用一段話,或甚至一個長句子來表達,也就是你的研究發現(結論),或者你的論証目標。當然,在寫作論文大綱時,有時提出的thesis會是暫時的,因為寫到最後,你可能有修正。

你的thesis其實就是你論文的整個結論,你必須將之寫在論文的最前面。這是你和讀者的契約,列在最前面的thesis可以指引讀者的閱讀,也約束你自己接下來的寫作。如果你離題了,讀者馬上就能發現,因為讀者知道你奔向何方,知道你要證明什麼。Thesis放在最前面是用來justify你整個論文寫作的每一步驟。

在解釋題目和thesis的時候,你勢必會有文獻回顧(論文涉及了哪些問題,哪些理論或學者,現有的研究有哪些)。這就是論文的學術性所在。文獻回顧不一定要自成一個獨立章節,不是一定要獨立於解釋題目和thesis的過程,可以在解釋題目和講述你的thesis時同時展開。

接著,你就要告訴讀者,你要如何鋪陳,也就是你的論文寫作計畫是什麼。但是重要的不是流水帳(第一章寫什麼,第二章寫什麼),而是在告訴讀者你將如何安排章節、如何進行時,講出章節安排的理由,你為什麼要這樣安排與鋪陳,這可能也會涉及文獻回顧;換句話說,你在解釋題目、講述題目的背景,提出你的thesis的時候,你論文要如何鋪陳,寫作順序章節安排會是什麼,很自然地就會浮現。因為這些安排與鋪陳是有道理的,是和證明你的thesis的步驟程序直接相關的。

以上就是論文大綱的狀態。提出論文大綱後,指導老師覺得沒問題了,接下來就可以完成論文了──其實,論文大綱本身就已經是論文寫作的導論部份。

四、論文的結構:分析寫作

談到論文寫作,先講總的精神。論文寫作就是要有條理,論文寫作有沒有條理,很容易自我檢查,只要對論文做個presentation,也就是口頭報告,就馬上知道你論文寫作有沒有條理了。這就是為什麼,學位論文最後一定會有口試。寫作有條理,口頭報告時講話就一定清楚有條理。

但是有些人在口頭報告這方面就是過不了關,因為根本沒想清楚,沒充分佔有材料。沒法把自己的想法侃侃而談,總是結結巴巴,這表示沒有想通。沒有對自己的東西深信不疑,就講不順,像傳教的人講的一定很順,那就是充分佔有材料,常常練習,向別人和自己宣道,一天到晚都在想這件事。碩士論文到了最後階段,那時所有的事情(看到的電視、街景、打屁)都會不自覺地從自己的碩士論文角度來看待,這就會成功。換句話說,當你聽到陳水扁新聞時,都能看到和你的碩士論文有關連時,你就一定成功了。這也就是說,論文一定要投入。

下面我零碎的講一點,講碩士生在論文寫作時常見的問題。首先是論文結構的問題。這裡會和前面說過的有些重複,但是能幫助你們更理解學位論文的寫作。 論文的開頭大致有三個部份:1. 論文整體的問題架構是什麼,為什麼這是個需要研究的問題。2. 過去的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也就是文獻的回顧。3. 你將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你的主張(thesis)是什麼,這也就決定了你的論文結構──章節如何安排的重點不是你在各章將要做什麼,而是你為什麼(不得不)要這樣做──「不得不」乃因為問題的結構使然。

論文的thesis和整個結構的關係,寫出來的結果大致會像下面的步驟:

  1. 提出這篇論文的thesis。就是你論文的主張。
  2. 進一步解釋這個thesis的意思,這個解釋則係對照既有的學術或常識的脈絡。
  3. 由此必須解決或澄清的環節或細節問題:A, B(這只是舉例)。
  4. 說明環繞著這個thesis或AB環節的彼此關連與文獻背景。
  5. A環節問題還聯繫到D﹐故而第二章解釋了D, A如何如何。
  6. B環節問題還聯繫到E﹐故而第三章解釋了E, B如何如何。

這裡的每一章基本上都重複類似的結構,只是變成了:該章的小thesis和前面論文整體的主張(大thesis)的關連。在此你可能搞混了,什麼小的大的thesis?大thesis就是你整個論文的結論或主張,寫在最前面,但是由此會推衍出各章你要證明的小thesis,例如你在第二章裡講到A環節問題還聯繫到D﹐故而你要解釋D, A如何如何,在此你要提出你對D, A如何如何的看法或主張,這就是你這章的thesis,也就是小的thesis。這個小thesis同樣的可能涉及更進一步的細節論點X, Y,那麼接下來則是本章的小thesis所涉及的X, Y環節,則由相對的數節來處理。第二章第一節處理X與小thesis的關連,第二節處理Y與小thesis的關連等等。

這裡講的是一個論文的理想結構,你若能按照這樣結構寫作,你的論文自然結構清楚,綱舉目張。當然,理想,往往就是做不到的意思。但是我們盡量去逼近這個理想結構。

這個理想結構,就是一個樹枝狀的結構。讓我詳細解釋樹枝狀結構的意思:一本論文就是歸結到一個thesis,這個大thesis則歸結到數個彼此有邏輯關連的小thesis,每個小thesis各構成一章。每章的小thesis則可能歸結到數個彼此有邏輯關連的小小thesis,每個小小thesis則各構成一節。每節裡面的每一段,其實都有好多個彼此有邏輯關連的小小小thesis,每個小小小thesis則各構成一段。換句話說,每一段話都有個中心思想,都有個核心主張,可用一句話來表達,通常就是該段的第一句話(英文叫做topic sentence)。該段的其他文字就是用來解釋或支持或論証那句話的。

所以,一段話,就只表達一個想法,而且就用一句話來表達,最好是該段的第一句話。然後整個一節,也是表達一個中心思想或主張(小小thesis),最好是那一節的第一段來表達,而那一節的其他段則是在發展、解釋、分析、論証那第一段(也就是整節)的中心主張。同樣的,整個一章也在表達一個中心思想或主張(小thesis),同樣的應該是在一開始全章導論的第一段來表達;這一章的各節都是在支持這章的中心主張。最後,整個論文也在表達一個中心主張(大thesis),最好是一開始就提出來,然後整個論文的各章都在支持或論証這個主張。這個樹枝狀的結構是論文的理想結構。理想,(我再強調一遍)就是實際上一定會偏離,但是要盡量符合。

上述這種寫作結構就是分析寫作(analytical writing)。是西方人的獨特寫作模式,現在是英美學術的論文寫作模式,但是佔據了普世標準的位置。對分析寫作而言,修辭效果或文采不是主要的考量(但並不排斥),有些人(如文學系)的寫作可能會因為考慮修辭文采而偏離分析寫作的理想模式,但是總是不能偏離太遠(在哲學系則是越接近理想模式越好)。

分析寫作的重要精神就是,寫作時直接了當,絕不兜圈子,一開始就把底牌掀開,put all the cards on the table,一切用推理演繹的方式。在一開始就告訴讀者結論後,下面則告訴讀者大前提與小前提。因此,絕不是看到最後一頁才知道兇手是誰,才掀開謎底。也絕不是告訴讀者所有周邊訊息後,才最後才來個畫龍點睛、才要讀者頓悟。反而是一開始就明白告訴讀者,論文的主張為何,一切透明,逐步有層次地推衍證明給讀者看自己是如何達到這個主張的。

五、Documentation與引文

再來,我想談documentation的問題。

一、 引用或參考別人的寫作,無論是原著或二手,無論引用的程度是直接引用或改寫、或大意的綜述,都需要documentation,即註明出處。

二、 學術論文不可能沒有documentation,因為學術就是參照現有或其他人的學術研究成果,那你一定要引用別人、或承認別人對你的影響,或表明你要對話的學術對象,故而論文一定要分清你和別人的意見(這是你說的、不是別人說的;或者這是別人說的、不是你自己想的)。

三、 故而,在documentation方面絕不能馬虎,凡是有所本的論點都要註明。學生常以為來自二手書的參考或取材,無須註明,這是錯誤的想法。註明方式有時視參照程度而有所區分:例如,如果參照程度不高,或只是用對方論點來對照,可用cf.

四、 你自己的想法,當然不必註明出處,因為沒有出處(假設你自己之前沒寫過論文)。但是一定要和別人的思想在寫作上分的清清楚楚。亦即,必須用語言來區分:(比如)「XX說…,我則認為…」,「以上是…的講法」,等等。同樣的,甲作者與乙作者(包括你自己)之間的思想必須區分的十分清楚,使讀者一望即知哪一句或哪一段是誰在說話、誰的想法。故而documentation的標記方式非常重要。

五、 documentation的格式不是隨便拿一本學術書來參考就好。因為不同出版社都有各自出版的考量。我認為人文學科應該暫時以MLA手冊為準(有中文翻譯),但是MLA是英文寫作的格式,我很希望能看到中文論文寫作在人文方面有個共識的格式。在社會科學界APA的方式很通用,後者是以年代為主要指標,這應該是承襲了社會科學注重年代先後的傳統,因為越新的科學發現越正確;還有,科學注重誰先發現,所以年代對社會科學很重要,可是年代倒不是人文的關懷。現在每個系所都有自己的論文格式規定,但也有的系所不管這件事。我認為一個系所的規定應該是讓學生從學術生涯的起步就學習正確的、普世接受的引用格式。

六、 關於引文。何時何處需要直接引用,是個藝術。該出手時就出手。不必引,用改寫較順,那就不要引。不引廢話或不重要的話。但是不論如何,一個論文多少必須有一些quotations引文。

七、 引文的最重要一點:引用後,一定必須要詮釋,不能只是引用。引文不是自明的,何春蕤的講話裡也強調這一點,亦即,你不能假設引文自己會說話,你一定要在引用之後(有時之前),進一步加以詮釋,告訴讀者這段引文的意義,或者他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段引文,總之,你要引導讀者以你想要他們理解的方式來理解引文。

八、 很多人不明白引文的作用,所以對引文不加解釋或詮釋,就放在那裡。這是錯誤的。這需要好好解釋一下。引文是一篇論文中必要但卻不重要的東西。這怎麼說呢?引文可以跳過不讀!換句話說,如果讀者可以不讀你論文中的引文,而仍然理解整個論文,那麼你對引文的處理就做對了。為什麼可以不讀而還能理解,因為你在引文前後已經做了足夠的詮釋。那引文就只是擺擺樣子?對,沒錯。引文像什麼?就像在法庭電影裡看到的展示證物,那就是在法庭上拿出個證物,晃一晃,然後請列入記錄。大家根本不看證物也沒關係,因為那只是個必要的程序動作,只要證物是真的就行。不過舉證人不是只展示證物而已,而是同時要述說這個證物的意義(例如用它來證明什麼),這才重要。換句話說,重要的是舉證人給予證物的詮釋;這個詮釋和案情是相關的,因為舉證人必須說明這個證物對案情的蘊涵。當然以上所說是有例外的,像如果引文是詩,而其文字本身又很重要,在傳達了理解論文時所必要的情感,那麼只看對引文的詮釋當然是不夠的。有時經典論文的經典語句,不引也不行,不讀更不行。還有時,引用的原作者把一件事或觀念說的滴水不漏、恰如其分,沒法說的比它更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那麼這種引文也要提醒讀者非讀不可(沒錯,有時必須提醒讀者這是寫的很好非讀不可的經典句引文)。

六、支配讀者的透明寫作

最後,再講點雜七雜八的東西。

所有的寫作段落,都有目的性,都要在論文中有一個被分配的位置(例如是要被證明的論點,還是證明某論點的第一個論証等等),而這個位置不是自明的,必須被顯示,讀者必須被說服,為什麼是這個位置?我為什麼要知道?為何有必要讀這一段?反正,你寫作的任何一句或一段都是有意圖的,而且你的寫作還同時要讓讀者能很清楚你的意圖。

很多時候,論文寫作者寫了一段話,但是讀者不懂這段話的目的是什麼?和前後文的關係是什麼?和整個論文或這章有什麼關係?這可能是因為寫作者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寫作者只知道這段話背後有意義,但是自己說不清楚,想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領悟。對不起,這不是分析式的論文寫作。論文寫作必須徹底地支配讀者,你要讀者讀到句子A時,就對A產生B這樣的理解;如果讀者讀到A時,不知道你是意味著B還是C,那你的寫作就失敗了。換句話說,你要讓讀者清楚的知道你的每句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意,為何在此處說這樣的話。

有時候寫作者說不清楚一件事,除了自己沒想清楚以外,還可能是由於一種無意識的心理顧慮而出現的寫作障礙,就是怕因為說的太清楚,被一眼看穿而遭反駁,若說的模稜兩可閃爍其辭,也就不容易被反駁。但是論文不是外交辭令。前面說過,分析式論文就是要全部透明,能被一眼看穿,有個確切的主張,所有底牌在一開始就都攤開。論文不論是否幼稚淺薄或是錯誤離譜,都要接受公評,不能躲在曖昧不明的話語裡面。寫論文就是要咬緊牙關選邊站。那你可能說,像這樣脫光光的被一眼看穿,豈不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攻擊擊倒?但是分析論文寫作就是要讓自己在這種方便讀者批評的情況下來護衛自己。你的寫作讓讀者能輕鬆掌握你的論文,但是其實是你的寫作在支配讀者的閱讀;你要讓你的透明寫作同時使讀者看不到你的破綻,因為你把可能的破綻或反駁都予以事先考慮了,你能做到這個地步也正是因為你的清晰論文對你也是完全透明的。你就是你論文的讀者,你比其他讀者先察覺你的論文破綻;故而寫的清楚有助於你自己的檢驗(與補強或修改你的論點)。當然,讓自己的論文有確切的可供檢驗的論証過程,方便讀者評斷你論文的是非對錯,本身就有促進學術進步的功能。

還有一點,也許是見仁見智的。我認為碩士論文的寫作和一般書的簡潔內容敘述是不同的。碩士論文必須「收拾爛攤子」,講清楚細節,說明白原來大師一語帶過或語焉不詳的地方。你可以假設你的讀者大約具有你同學的教育程度與理解能力,凡是你同學在閱讀上會有疑惑不明白的地方,你都要交代清楚。換句話說,有時候碩士論文(特別是哲學所)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講清楚說明白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最後,以上我說的論文寫作是否「客觀中立」(沒有哲學立場的預設)呢?當然不是。分析寫作應該是對現存或現況有利的,對常識或主流比較有利的,雖然這也有例外。但是這件事講起來太麻煩了,就不細談了。不過我必須聲明,我的立場是把碩士生培養成學院體制內的、具備學術專業規訓與技術的人,以中庸資質的研究生為假想對象。但是這種規訓未必適合大思想家,或者在語言文字修辭與想像上極富創造力的文學家。換句話說,我講的就是一個(美式)學術生產線的基本規訓。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能操作學術體制的遊戲規則,可以在學術體制內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