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剽竊>案例>更多論文抄襲案件

更多論文抄襲案件

上校碩士論文被控抄襲

國防大學陸軍上校教官李雨林在政大就讀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的碩士論文「美國亞太飛彈防禦對未來台海兩岸安全影響評估」,被控抄襲林宗達於時英出版社出版的「TMD戰區飛彈防禦與台海安全」一書。約有一萬兩千字的內容與本書雷同,只做了小部份的修飾或增刪。 新竹地檢署已經將李雨林依違反著作權法起訴。

檢察官認為,學術論文的撰述和引註,應註明出處。李雨林的論文引述林宗達著作多達十五頁,卻未在論文中註明來源,行為不符「合理使用」原則,因此起訴。

李雨林透過友人表示,他只是合理引用資料,雖然註釋上略有疏漏,但作為學術使用,應該沒有抄襲的問題,也沒有違反著作權法。

參照新聞:

引述未註明來源 上校碩士論文被控抄襲\聯合報\2007.07.07

論文涉抄襲》引用萬餘字 學者:太誇張 \聯合報\2007.07.07


剽竊案例

徐耀昌(現任苗栗縣長)和張碧琴(曾任新竹縣議會議長)兩人的碩士論文,前者研究苗栗觀光規劃,後者研究新竹觀光規劃,兩篇論文中長達幾十頁的文獻回顧與研究發問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徐耀昌晚半年畢業)。他們的指導教授都是黃國敏,顯然他不認為這涉及研究倫理的問題。最離譜的是兩篇學位論文以及改寫後由黃國敏掛第一作者的期刊論文分別有如下的內容:

新竹觀光資源豐富,地理環境擁有溪流、山川、海洋、坡地、台地,天然資源有溫泉、冷泉、神木等,人文資源包括客家、閩南、原住民文化及地方美食,造就本縣獨特迷人的觀光風貌,極具發展觀光潛力。(張碧琴,2009,頁5;黃國敏、張碧琴,2009,頁64)

苗栗觀光資源豐富,地理環境擁有溪流、山川、海洋、坡地、台地,天然資源有溫泉、神木等,人文資源包括客家、閩南、原住民文化及地方美食,造就苗栗縣獨特迷人的觀光風貌,極具發展觀光潛力。(徐耀昌,2009,頁3;黃國敏、徐耀昌,2011,頁61)

兩縣的「獨特」觀光資源完全相同,讀者如何期待這樣的論文會對新竹或苗栗的觀光規劃有獨到的見解。

參考書目:
張碧琴(2009)《觀光產業行銷策略規劃:新竹縣個案分析》。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耀昌(2009)《觀光產業行銷策略規劃:苗栗縣個案分析》。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敏、張碧琴(2009)〈觀光產業行銷策略規劃:新竹縣個案分析〉。《中華行政學報》,6,61-93。
黃國敏、徐耀昌(2011)〈苗栗縣觀光產業發展的策略規劃〉。《中華行政學報》,9,59-75。

 


觀念平台-從楊念祖到習近平

楊念祖部長因2006年一篇請人代寫的論文涉及抄襲請辭,習近平則遭英國媒體指出其博士論文找人代寫,因此邏輯前後不通。楊部長當時在邁向頂尖計畫下的大學服務,自忖未符學術規範,決定請辭,但習近平恐怕不致如此坦然離開。因應方式固不一,然而反映的學術文化甚為雷同。

凡事有標準答案的學術文化根深柢固,實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立國精神。有標準答案的事,不涉及創新,也就不存在反對抄襲的道理。甚至,抄襲是聽話的表現與高分的保證。如果道理已懂,那麼找人把自己已懂的答案代寫出來,自無傷大雅。對代寫者而言,其任務便是好好抄襲。

碰到現代學術體制講求個人創意與新的貢獻,兩岸就都不能適應了。在本來就該抄襲與絕不可抄襲兩種態度之間,各種便宜行事或道貌岸然,都令人發噱。通常自己擅長創意的,就會瞧不起抄襲的舊文化。

抄襲至少有三層次,一是個人抄襲。抄襲愈嚴重,表示其人地位愈高,以致被抄襲或替人捉刀的年輕學者多三緘其口。身在這種弱肉強食文化中的楊部長可能會發現,他有同事貢獻良多卻不保其位,抄襲者反而卻被校方迎為座上賓。

二是單位抄襲。這不但是部長所在大學,且其他各校屢見不鮮,乃想方設法把別人的研究成果掛在自己單位名下,若是排名世界百大之內的大學,幾乎可以一毛不拔就讓著作豐厚的學者自願到本單位掛名,以百大的名望交換對方在名義上接受合聘,不占學校缺額,不在學校支薪,更不必授課,成為名副其實的假性教授。

第三層次的抄襲,就是舉國以外來的問題意識為自己的問題意識,以他國認可的議程作為本國自己的議程。在技術上這沒有抄襲,只有邯鄲學步像不像的問題,但在知識論的深層次上,則恰恰是抄襲成風的源頭,使得學術界對自己的研究課題沒有從精神上的執著,把研究工作當成是接受考試爭取高分,而不是對宇宙、人生的意義探索,則代寫就合情合理了。

這三層次的抄襲國人均駕輕就熟。仿冒王國無異第一層次的抄襲;買別人品牌形同第二層次的抄襲;代工王國就像第三層次的抄襲。抄襲根本是民族精神(更也是國軍建軍精神)!國軍學術文化除了抄襲,還是抄襲,大家心照不宣,甚至往往找人代抄,跟楊部長或習主席如出一轍。

部長辭後,大家能否繼續沾沾自喜以為保護了台灣學術清高?癥結在於,到底標準答案重要,還是學術創意重要?看看兩岸的政治外交,是找到一個可依循的標準答案重要?還是思考屬於自己的需要重要?可惜部長說辭就辭,大家還沒來得及捍衛立國精神,希望習主席要堅持下去。(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參照新聞:

論文涉抄襲 國防部長楊念祖下台控抄襲\聯合報\2013.08.07


教授抄襲文章 交大:非抄襲但不嚴謹

交大人社系副教授段馨君去年被時任她的研究助理陳運陞指控,她出版的專書內容中,有將近6000字內容抄襲陳的文章,甚至連錯字都沒有改。陳運陞去年向交大提出申訴,過了半年後,交大回覆,段的行為不構成抄襲,僅是「不嚴謹」,再度引發陳的不滿。陳運陞今(21)日和高等教育工會一起召開記者會,要求交大應對段做出懲戒,並要求段公開道歉,同時也會向交大提出再申訴。

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高教工會交大勞權小組成員陳運陞,透過網路應徵,在2011年9月起擔任交大人社系副教授段馨君的研究助理,3個月後即因家人生病而請辭。然而,在段馨君於隔年出版的專書《戲劇與客家:西方戲劇影視與客家戲曲文學》中,卻有6千字和陳在擔任助理時所寫的文章內容幾乎一樣,連錯字都沒改,而書中卻未標明陳運陞的姓名,引發爭議,去年底高等教育工會還發起連署活動聲援陳運陞。

去年3月,陳運陞向教大學術倫理專區提出申訴,卻遭到校方以「僱傭關係下成果屬於教師」為由拒絕處理;同年10月,陳轉而透過社文所向校方提出檢舉,卻隨即遭到段馨君反告妨害名譽。而提出檢舉半年後,於4月初收到校方回覆。

交大認為段馨君有具體指導陳的事實,依照「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可視段為指導學生論文之共同作者,只要援用時註明學生之貢獻即可;而段馨君未加註學生姓名的做法,僅是「不嚴謹」,並不構成違反學術倫理的「抄襲」。

陳運陞今日和高等教育工會一起召開記者會,並質疑,交大的回應難道表示「撰寫論文只是不嚴謹,不須懲罰?」他認為,既然交大都認同他享有著作人格權,也判定段的處理不夠嚴謹,就代表段的確有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為,交大應該對段做出懲戒,並要求段公開道歉。此外,他也呼籲,國科會與各大學學術倫理規範,應在肯認雇傭關係的前提下,重新制定更完整的學術倫理規範標準,不然就是變相助長「代寫論文」歪風。

陳運陞也說,此案他也會向交大提出再申訴,希望校方不要再推卸責任。

參照新聞:

教授抄襲文章 交大:非抄襲但不嚴謹\新頭殼newtalk 林雨佑/台北報導\2014.04.21


陳震遠60論文造假 波及教長

屏東教育大學離職副教授陳震遠被踢爆投稿國際期刊的六十篇論文,原來是利用人頭以便「自己的論文自己審」,增加發表論文數;連教育部長蔣偉寧也遭波及,蔣掛名的五篇論文遭期刊撤銷。

政大教授劉宏恩在臉書表示,美國洛杉磯時報以「前所未聞的欺騙控訴」為標題,大篇幅報導台灣學者投稿國際期刊的審稿造假醜聞;華盛頓郵報、衛報等國際媒體也報導,因為這起學術詐欺事件,規模及大膽程度都前所未聞。

陳震遠的雙胞胎弟弟、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陳震武表示,論文發布前曾請哥哥潤飾,所以將哥哥列為共同作者,當時的指導教授蔣偉寧並不知情。

屏教大昨天表示,初步調查,校內沒有其他老師涉及此案,學校已調查陳震遠這六十篇論文是否為升等副教授的資格論文;若是,會請教育部撤銷陳震遠的副教授資格。

屏教大人事室主任林忠孝說,SAGE出版公司發現投稿者與審查者是同一人,去年九月通知校方,校方成立調查小組約訪陳震遠,詢問是否真有此事。

陳震遠剛開始表示,依照合法程序投稿論文;但校方蒐集事證後,要求陳解釋為何他設有諸多電子郵件帳戶,陳不回答,並在去年十一月主動請辭,學校無法進一步追查,才未通報教育部。

記者昨天打手機聯絡陳震遠,他未接;另傳簡訊表達採訪之意,他也未回,無法了解他的說法。

曾是蔣偉寧學生的陳震武說,哥哥陳震遠具河海工程領域專長,他才會請哥哥在論文發表前潤飾及提供意見,並將哥哥的名字列上;指導老師蔣偉寧並不知情,無端讓老師受牽連,他感到很抱歉,以後會更謹慎。

高海大祕書陳林生指出,陳震武四年前從樹德科大轉任高海大教授,教學認真,頗受學生歡迎。陳震武此次遭撤五篇論文,都是在升任教授後才發表的,不會影響升等。

至於陳震遠的行蹤,據學界人士指出,陳震遠離開屏教大教職後,曾多次赴大陸找工作,都不太順利,昨天又飛去大陸,不確定何時返台。

參照新聞:

陳震遠60論文造假 波及教長\聯合報╱記者徐如宜、蕭雅娟/連線報導\2014.07.12


陳震遠案,記者不懂也不會告訴你的問題癥結

最近陳震遠60篇論文假冒審稿者事件,的確讓人瞠目結舌難以置信,讓整個台灣學術界蒙羞。此外還牽涉到教育部長,因此發展為政治事件。可悲的是一旦牽涉到政治,就很難在媒體上看到真正理性的評論。

我想最大的問題是普羅大眾並不理解科學論文投稿的過程與作者的責任歸屬,因此被媒體的報導牽著鼻子走。媒體或網路上一堆似是而非的評論,這些人要不是不在科學圈裡,或是沒有充足的論文投稿經驗,不然就是根本沒有閱讀該期刊撤銷論文的公告。

陳震遠案簡單說來就是這位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創造出所謂的peer review ring (同儕審查圈)以及citation ring (引用圈)。最後造成許多文章是自己人甚至自己審稿。嚴重的破壞了科學界一向信賴的獨立審查制度。

但問題癥結在哪裡? 什麼是同儕審查圈以及引用圈? 教育部長蔣偉寧被名列其中五篇論文的作者之一,他的角色到底在哪裡? 底下我們來看看。

我們首先要了解大部分的科學論文會有兩三位以上的作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訊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與第一作者 (first author)。通訊作者通常(但不是絕對)列在作者名單中的最後一位,他是整個研究計畫的主持人,一般就是這個實驗室的老闆(教授)。通訊作者需要對這篇論文負大部分的責任。通訊作者會決定這篇論文有誰也會列在作者名單上以及排名順序。第一作者則是列在作者名單上的第一個人,他是實際從事大部分實驗與分析工作的人,通常(但不是絕對)就是勞苦的研究生或是博士後研究員。一篇論文除了這兩種類以外的作者,通常就是貢獻較小的人,可能是幫忙做了一點點實驗或分析,但不是實驗主要的部份。有時候一個人可能並沒有實際參與這個研究,但是跟這計畫相關,比如說出了一些經費或是人力等等,有的甚至只是對論文寫作給了一點建議。這些就是所謂的"掛名",這雖然不應該,但國內外都常有這樣的"掛名"現象,所以學術界通常不太考慮第一與通訊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的貢獻,常常認為他們只是陪襯性質。意思是說,若有個人吹噓他研究做的多好,結果他提到的那篇論文他既不是作者也不是通訊作者,那麼大家只會一笑置之。一篇有名的論文,它的榮耀大部分會落在通訊作者身上,剩下的則是第一作者。

接下來我們要先了解科學論文投稿的程序。現在論文投稿都是使用線上投稿系統。通常是通訊作者自己或是授權給他的學生(通常就是第一作者)來進行投稿的程序。每一篇論文投稿後都需要由兩到三名該領域的學者做獨立審稿。通訊作者可以提出審稿者的建議名單,但負責處理稿件的期刊編輯絕對不會照單全收。常見的作法是從建議名單上選一個,然後該編輯從自己口袋裡的名單選另一到兩名當作審稿者。這些口袋名單通常是編輯認識的,曾在這個期刊上登過論文的,或是曾為這個期刊審過稿的研究人員。審稿過程中間若需要修改論文的話,一般是由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負責。其他作者有可能會收到email通知,但也有可能完全在狀況外。審稿者的名字是保密的,只有編輯才會知道。

所以陳震遠案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問題有兩點:

第一、他創造出同儕審查圈與引用圈。理想上,通訊作者提出建議審查者名單時,給的是在相同專業領域但與自己關係不大的學者,所以他們可以公正的審查論文。實務上,大家都會推薦自己認識以及對自己友善的同行,不過誠實的學者會避免推薦與自己有直接關係的親友,像是同實驗室的人,合作計畫的人以及家人等。此外,期刊的編輯經常會從該論文引用文獻中找尋適當的人當作審稿者。比如說我的論文中大量引用某個學者的研究結果或是論述,這時該學者常會被編輯認為是理想的審稿者。但期刊編輯會仔細檢查這位理想審稿者是否與投稿者有緊密的合作關係(師生或是共同寫過很多論文),有的話就不會給他審稿。

依據該期刊的公告,陳震遠與其他人大量互相引用論文,然後"可能"也互相推薦審稿,結果造成一個小圈圈。那麼為什麼期刊編輯沒有發現他們有關係呢?我看了這60篇論文的作者名單,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關係。絕大多數的論文都會有陳震遠(Chen CY)與他的弟弟陳震武 (Chen CW)兩人其中一人在作者名單,但除了一篇論文以外,兩個人不會同時出現在同一篇論文。這會造成一個假象是他們兩個人並不是關係密切的合作者,而期刊當然也不會知道他們是兄弟。因此我猜測當初期刊編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把這60篇文章中的一部份給了對方審查。但是該期刊並沒有說他們認為的這個小圈圈除了陳震遠以外還有誰,該期刊只說還在調查中。

第二、陳震遠在該期刊的投稿系統中開了一百多個人頭帳號,創造出許多虛擬的研究人員身分。國外媒體報導說該期刊認為其中至少有一篇陳震遠的論文是被這虛擬的人頭所審查,而他們相信這個人頭背後就是陳震遠自己。自己審自己的論文,這當然完全無法接受。

但是這裡有一點需要釐清的是,該期刊說他們所撤銷的60篇論文是因為這些論文至少有一位作者或是論文的審稿者是在這個ring中。我實際檢查了約十來篇文章,發現這些文章的通訊作者幾乎都是陳震遠或陳震武。還記得前面說的審稿者的建議名單是通訊作者給的,這樣看就兜的起來了。不過60篇中至少有一篇論文陳家兄弟都不在作者名單中,被撤銷的原因是不是因為該文被陳家兄弟審查,這恐怕只有期刊自己知道。此外,這60篇文章是不是有些是池魚之殃,通訊作者與審稿者都不在這ring中,只是因為陳家兄弟有人名列作者名單所以被撤銷,這還要詳細檢視。

那麼教育部長蔣偉寧到底知不知情? 這問題要拆成兩部分:

第一、他到底知不知道他是其中幾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我個人認為不太可能不知道。但這五篇論文中蔣偉寧既不是第一作者也不是通訊作者,所以他對期中幾篇印象微弱是可以理解的。這些論文他是否有實質貢獻或只是純掛名,這不在我要討論的範圍內。

第二、他到底知不知道造假這件事。因為論文的撰寫與投稿是由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負責,審稿者的建議名單也是由通訊作者擬定,所以非通訊作者的人不知情是很有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作者是受害者而不是共謀者。

最後,一個重要的證據就是這五篇論文的通訊作者通通都是陳震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其中一篇論文陳震武是第一作者而蔣偉寧是最後一位作者,但通訊作者是陳震武卻不是蔣偉寧。這種現象在國外其實並不罕見,最常見的原因是,雖然研究計畫的主持人依慣例列為最後一位作者,但該主持人認為這個研究從執行到論文撰寫都是由第一作者完成,所以把"通訊作者"這個頭銜讓賢給他。這常發生在剛獨立主持一個實驗室的年輕學者身上。他之前的資深指導老師若認為他可以對這個論文"負責",那麼就把這篇論文送給他讓他當通訊作者。

所以我個人認為,從實務角度來看,蔣偉寧知道造假甚至涉入其中的可能性不大。但他是不是要因為實驗室出了這樣一個學生而負起政治責任,大家自己判斷。

此外,有人說陳震遠與陳震武其實還有投其他期刊,若其他期刊採取調查行動,這個雪球可能越滾越大。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人,一定要詳讀該期刊的公告: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retraction notice

以及這篇報導與他底下的網友討論
Retraction Watch: SAGE Publications busts “peer review and citation ring,” 60 papers retracted

本文作者:

羅中泉,國立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2014.07.14


檯面政治人物的抄襲形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