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剽竊>參考資源>中文網站

認識(學術)抄襲-中文網路資源

1. (學術)抄襲的定義:

維基百科說:「抄襲,亦稱作學術剽竊、剽竊學術研究成果、違反學術誠信,是對於原著未經或基本未經修改的抄錄,這是一種侵犯著作權的行為。」
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A%84%E8%A2%AD

著作權法(台灣版)並沒有抄襲二字: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J0070017

著作權法(大陸版)有以下定義:「著作權法所稱抄襲、剽竊,是同一概念(為簡略起見,以下統稱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抄襲侵權與其他侵權行為一樣,需具備四個要件:第一,行為具有違法性;第二,有損害的客觀事實存在;第三,和損害事實有因果關係;第四,行為人有過錯。由於抄襲物需發表才產生侵權後果,即有損害的客觀事實,所以通常在認定抄襲時都指經發表的抄襲物。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應是,抄襲指將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竊為己有發表。」
上文引自:國家版權局

小結:維基百科中文版網站以「著作權」界定學術抄襲瓢竊,上述概念源引著作權中有關「重製」作為抄襲的引申義,然而,著作權法有關「侵權行為」之認定並非學術抄襲瓢竊的必要條件,所以,就中文網路現有資源之於學術抄襲瓢竊的討論,或許正反映出中文環境對於學術抄襲瓢竊議題的相對漠視。建議改寫維基百科。


2. 避免(學術)抄襲:

為保學術誠信,有不同的手段來防範抄襲:例如,簡單要求學生的作業要附有至少5個或10個參考書目;有的隨同作業要求一份具法律效力的聲明書;嚴格的,禁止一魚二吃。處罰上,違反學術誠信的學生,輕則警告,重則開除學籍;違反學術誠信的教員則取消教職。
上文改寫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1 法律篇:
國立中央大學教師、研究人員著作抄襲處理辦法

2.2 抄襲檢測網站介紹:
http://www.mydropbox.com/
http://www.lexisnexis.com/copyguard/
iParadigms introduced plagiarism prevention technology to the world with Turnitin
上列網站資訊參考自下二網站說明
檢測論文抄襲的網站-英華論壇
論文抄襲者的殺手CopyGuard出現

2.3 法律之外,學術道德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8047&type=1000

2.4 技術層面:寫作技巧
http://sun.nctu.edu.tw/WritingLinks/index1.htm

小結:預防方法還從法律、道德以及寫作技巧各個角度推進,但是為什麼會有學術抄襲這個問題出現,還引發這等緊張?


3. (學術)抄襲的爭議:

某些時候是否構成抄襲有所爭議,例如模仿故事的情節,一些人認為故事情節屬於思想範圍,而「抄襲思想」並非犯罪,「因為法律只保護思想的表現方式而不是思想本身。」
上文改寫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1 抄襲的學術結構面因素:「現代」著作權
「中國人有時會以「天下文章一大抄」來為自己的這種越軌行為辯解,證明自己是在繼承一種傳統。其實,西方也有類似的「傳統」。記得北京大學英文系的沈弘教授曾在一次英國文學研討會上談到早期英國文學作品中的「剽竊」問題時說:「當我們剛剛接觸到中古英語文學作品時,得到的最初印象是這兒的抄襲或剽竊行為恣意猖獗,有恃無恐。……中古英語作家不僅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文學中任意抄襲別人的作品,而且也從古英語時期的前輩那兒廣泛借用現成的材料。」他指出的其中兩個著名例子是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由萊亞門的長詩《布魯特》(約1200)中有關李爾王及其三個女兒的故事改寫而成;《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幾乎所有的故事不同程度地從其他文學作品中找到其素材來源,有幾個故事還來自薄伽丘的作品,但「喬叟總是忘記給予適當的承認」。按現代對「剽竊」定義「假冒著作權,即竊取別人的思想成果,將其當作自己的作品來發表」的標準,大部分的「剽竊」問題均有被訴諸官司的可能。據筆者的閱讀經驗,這種情況不僅中世紀有,到了 18世紀這個歐洲的啟蒙時代照樣存在。目前學術界有學者把以上現象專門作為「互文性」課題加以研究。沈教授把剽竊兩字打上引號,是因為中古時期屬於手抄本時代,啟蒙時代的作家也不具備現代的版權意識,更沒有關於美國現代語言協會有關素材出處的體例知識。」(底線為作者所加) 上文引自:《也談學術界的"互文性"問題》

3.2 熟能生巧?
「學術抄襲中國比美國更普遍一些。在我看來,其中有一個原因就在於教學方法上更強調學生的記憶,這可能導致了中國的抄襲現象。在美國,我們有這樣的教育,即便是在初等教育中,學校就要求,只要你要引用別人的內容要注明。」
上文引自:《中國學術抄襲多源自記憶式教學法》

小結:當一個概念如同常識一般時,它是否具有作者所有權?人們有無可能經過不同的空間、事件、推理得出相同的概念?個人認為學術抄襲瓢竊是一個專屬學術圈 (權)的規則,也就是,知識可能老早就在那裡,儘管靈感並非取自前輩,按照學術規則,在你寫研究報告的當下,誰先說了什麼話(所以要做好文獻探討),要標示清楚,否則就是抄襲瓢竊。

Ogla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