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齊人的迷思 有法可循
【2001.11.11 ETtoday 記者曾薏蘋/專題報導】
現行法規定「重婚無效」,行政院日前通過的民法親屬編修正草案增訂「例外重婚有效」,這項新規定,將使許多在大陸及台灣都有婚姻的老兵,享齊人之福有法律依據。
「重婚規定」74年修定一次,這次是第二次修訂。
74年以前民法只規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這項規定的意思是說,有配偶者婚姻關係結束前不可再婚﹔30多年前中部一名男理髮師,同時和兩名女理髮師結婚,和民法這項規定不一樣,引起軒然大波,法界見解不一。
有的認為男理髮師重婚,但有一派說法是,重婚是指哪次結婚有前後之分,但這個事件男主角是和兩個妻子「同時」結婚,沒有前後之別,嚴格來說,不算重婚。
後來司法院為了防範同樣事件發生,74年增訂「一人不得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
另外,許多老兵撤退來台前,在大陸就有老婆,因兩地相隔幾十年,在台另娶,兩岸開放後,大陸配偶紛紛來台打重婚官司,引起法院與當事人相當大困擾,法院雖然認為,這是時代悲劇造成的,老兵另娶情有可原,因此多判決沒有重婚,也就是說,老兵可合法擁有兩個太太。
但嚴格來說,這種判決無法律依據,只是在現實考量下做的解釋,老兵擁有兩個太太和一夫一妻制社會規範及倫理道德相違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草案修訂讓老兵擁有兩個太太有法律依據,同時明訂,前後配偶可請求離婚,符合一夫一妻制的規範﹔不過,這項增訂也有後遺症,萬一前後配偶都不願離婚,還是無法解決。
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姚淑文指出,她知道這項新增草案覺得有點訝異,在前後配偶都不願離婚的情況下,所謂「善意第三者」的「善意」要如何判定,這樣是否默許重婚問題存在。
她說,基金會遇到一個案,一名婦女當初結婚時,只有公開儀式,也有到法院公證,卻沒有戶籍登記,婚後婦女不堪老公虐待而離家,有一天回來,發現先生不僅和外遇對象結婚,而且身分證配偶欄也登記「新人」的名字,憤而提出重婚告訴,這時「善意第三者」的認定,就要靠法官。
晚晴義工部主任呂麗榕認為,三角關係中,其中的感情一定有差異,沒有感情的一方若只是因為不甘心而堅持維持這段婚姻,實在沒有太大意義,只要將這段婚姻責任釐清,爭取應有權利,不然思考盡快解脫這樣感情包袱,趕快走出離婚陰影,何嘗不是一種最佳選擇。
「法律不能解決感情問題」﹔婦女新知基金會組織部主任羅宜芬指出,結束一段三角婚姻或許對前配偶不公平,沒有感情的婚姻,勉強維持是沒有用的,只要在結束婚前,追認原來責任,然後開始一段新生活。
姚淑文表示,草案修正後,未來離婚若明確採用「破綻主義」,或許對婦女來說不太公平,但維持現有婚姻是否有必要,兩者選擇,完全決定在婦女的自主權。
死法條無法解決男女糾葛 婚姻操之在我
【2001.11.11 ETtoday 記者曾薏蘋/特稿】
民法親屬篇修訂草案雖然針對發生過的法律漏洞有了修補作用,但陷阱還是很多,無法解決現實問題。
以分居制度來說,萬一配偶一方,根本不知道有分居事實,反而成為修正草案中無可彌補的受害者,甚至無意中,成為台商「包二奶的護身符」,因此有人將分居制度譏為「包二奶條款」。
十多年前發生的蔡姓女老師遭先生「設計」移民美國,最後反被先生以不履行同居義務而「休掉」的案例來說,按照以前法律,女方可以翻案,保住婚姻關係,若依照草案增訂的分居制度,就算翻案,先生還是可以藉分居5年事實請求離婚。
另個個案是,一名經營餐廳的商人,聽信相士建議,往東部發展,就會發財,夫妻到花蓮開餐廳,果然如相士所言,非常成功,於是回到故鄉在開分店,夫妻從此相隔兩地,男方寂寞難耐,沉迷酒色,為了博取酒店女子歡心,於是上演「休妻記」,設計以太太行蹤不明理由,請求離婚獲准。
這名商人身分證配偶欄註銷後,以單身貴族自居,在酒店身價大增﹔多年後太太無意間發現,自己被「休了」,憤而打再審官司保住婚姻,但草案增訂後,由於兩人有分居兩地5年以上的事實,這名商人反而可堂而皇之達到單身貴族的目的。
相反的,另一案例,一對擔任教職的夫妻,分別一南一北教書,男方要求女方調回南部履行同居義務,女方礙於工作無法隨便調動,根本無法履行這項要求,後來打官司,男方請求太太履行同居義務,法官認為女方因工作關係有「正當理由」,判決男方敗訴,男方要求無法實現,又必須維持有名無實的婚姻。
這項增訂草案,只要分居5年,男方根本不用打離婚官司,就可請求離婚,反而讓這對怨偶得到解脫。
換言之,草案增訂原讓夫妻有婚姻自主權,但「愛之適足以害之」,反而讓無辜,或不想離婚的配偶,成為法令的受害者。
其實,婚姻存在的本質為何,是每對夫妻要思考的問題,一段貌合神離、有名無實的婚姻,是否有存在的價值,最終決定權因操在自己的手中,幸福的生活,還是要靠自己堅定的自主權,法律在如何修訂,都永遠無法趕上現實腳步,解決不了千變萬化的男女糾葛。
爭取贍養費難上加難 夫妻財產制應配合修訂
【2001.11.11 ETtoday 記者曾薏蘋/專題報導】
依現行法令規定,離婚後無過失一方生活陷入困境,就可向另一方要求贍養費,最近修正草案,付贍養費者若要扶養直系親屬,就可免付﹔婦女團體認為,台灣贍養費制度本來就不健全,真正拿到全額贍養費者更是少之又少,除非「夫妻財產制」修正讓有財力一方無脫產機會,才能落實贍養制度。
婦女新知基金會組織部主任羅宜芬指出,贍養費是一體兩面,她也曾看過有好吃懶做的先生,離婚後反過來向勤儉持家、侍奉公婆的太太要贍養費的案例﹔不過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夫妻財產保全措施」。
她強調,現在很多付贍養費的一方,會用脫產方式製造假象,那些錢是看得到,卻拿不到﹔某廣告界才子與前妻纏鬥許久的贍養費官司,就是個例子。
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姚淑文則說,許多夫妻協議離婚,但都不易談妥,大多卡在贍養費部分,加上很多人不清楚法令,來不及在對方脫產前就先清查,贍養費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這次新修正草案中,付贍養費的人若因扶養直係親屬導致生活困難,就可不必支付,不過外界擔心,扶養部分就像報稅一樣,為了減稅而把父母申報為扶養,很容易造假。
晚晴協會義工部主任呂麗榕認為,造假是法官自由心證,是否有扶養,所得稅可以查證﹔不過在贍養費條例方面,她建議還可多做考量,應有配套措施。
她表示,以前贍養費是由「有過失」一方負擔,現在修正後,總比沒有修正來的好。
姚淑文說,許多婦女因拿不到贍養費而向他們求援,也有很多婦女為了想早點結束這場婚姻,寧願放棄贍養費,若法官既然判定一方需付贍養費,後續的求償過程一定要徹底執行。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攸關婦女財產權的「夫妻財產制度」修正案已「躺」在立法院7年,始終無法「走」出司法委員會的大門。
分居5年後可訴請離婚 太長?太容易?
【2001.11.11 ETtoday 記者曾薏蘋/專題報導】
行政院剛通過的「民法親屬編修正草案」新增條文規定,夫妻事實分居5年,任何一方都可請求離婚﹔婦女團體普遍認為,5年,太長了!但也有人擔心新的規定反而會讓「有過失一方」儘早達到離婚目的的利器,造成新的社會問題。
行政院6日通過的「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放寬裁判離婚要件,夫妻不繼續共同生活達5年以上,可提離婚之訴。
5年時間表,晚晴協會義工部主任呂麗榕認為,5年實在是太長了,對於無法維持婚姻的雙方來說,不論是生理或是心理,都是一種煎熬﹔以歐美國家為例,分居時間表約訂在2或3年,大陸新通過的婚姻法,也只有兩年,台灣訂的似乎長了一點。
她說,以家暴個案來說,許多婦女因受暴離家,一躲就是好幾年甚至十幾年,但台灣有些法官在判決這樣的離婚官司時,即使夫妻雙方分居十多年,法官也不見得同意雙方離婚,最常見的理由是,「又不是什麼重大的事,幹嘛離婚」或是考量孩子需要在健全家庭成長。
呂麗榕強調,法官這些顧慮雖然有其道理,卻忽略婚姻存在的本質,貌合神離的夫妻,不如儘早結束關係,早一點面對未來的路。
婦女新知基金會組織部主任羅宜芬說,對許多家暴個案來說,5年真的太長了,有些婦女打電話到基金會反映,希望他們能爭取為3年。
她舉例,新知接觸的個案中,許多受暴婦女離家後,孩子由父親帶,導致這些婦女想離婚又不敢提,加上驗傷舉證困難,又不想孩子受苦,因此一離家就是十幾年,但婚姻關係依舊存在。
婦女新知電訪發現,台北的法官較會引用「分居」作為判決婚姻是否維持的理由,但中南部因民風保守,較少法官會把「分居」列為重要參考。
不過羅宜芬也希望這群婦女不要太悲觀,若這項法令能溯及既往,已分居5年以上的個案也包括在內,應該可以立即結束許多怨偶的婚姻。
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姚淑文卻有不同看法﹔她說,外國有分居制度,只要分居一段時間就可以提離婚之訴,但台灣傳統觀念會把離家婦女列為「有過失一方」,對於不堪同居受虐,又無法訴請離婚的婦女來說,5年反而是個機會。
但就另一個角度來看,5年反而是讓「有過失一方」儘早達到離婚目的的利器﹔她舉例,有外遇者5年內只要不要被抓姦,5年過去,有外遇一方也可提出離婚之訴,這也讓許多自覺苦心經營婚姻者,竟然因法律修正而輕易摧毀,令期待維持婚姻一方,心有不甘,可能引發另一種社會問題。
裁判離婚要件鬆「綁」
【2001.11.07 ETtoday 記者葉素萍/台北報導】
行政院會7日通過法務部所提「民法親屬編」部份條文修正草案,規定「善意無過失」而重婚的婚姻有效。另外,放寬裁判離婚要件,增訂夫妻不繼續共同生活達5 年以上者,得起離婚之訴;並修改贍養費請求,以夫妻一方對離婚事由「無過失」為主觀要求,並以「裁判離婚」及「請求人陷於生活困難」為客觀要件。
為落實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有關維護善意重婚者婚姻效力意旨,並使離婚後損害賠償及贍養費規定更周延,行政院會今天通過「民法親屬編」部份條文暨「民法親屬編施行法」第7條之一修正草案,並函請司法院送立院審議。
修正草案規定,重婚之雙方當事人因「善意無過失」信賴一方前婚姻消滅之確定判決而結婚者,其婚姻有效,並允許善意之重婚配偶得隨時以此原因提起離婚之訴。
舉例而言,A男向法院聲請判決與B女離婚獲准後,與C女結婚。後來B女向法院提出再審,推翻原判決,恢復與A男的婚姻關係。此時,A男與C女之間的婚姻即為重婚。在現今民法的規定中,B女得以向法院聲請撤銷A男與C女的婚姻,但新修正的法條規定,由於C女是在善意無過失的前提下,信賴A男的離婚判決而與A男成婚,A男與C女的重婚婚姻為有效,不得撤銷。而C女發現自己的婚姻為重婚時,可以依此理由向法院提出離婚之訴。
修正條文草案也放寬裁判離婚要件,刪除僅無責配偶得依其他難以維持婚姻重大事由請求離婚規定;刪除配偶一方於事前同意他方違反夫妻貞操義務行為,不得請求離婚規定;增訂夫妻不繼續共同生活達5年以上者,得提起離婚之訴。
修正條文草案也規定,有關贍養費請求須以夫妻一方對離婚事由「無過失」為請求贍養費之主觀要件,並以「裁判離婚」及「請求人陷於生活困難」為其客觀要件。
不過,如果贍養權利人的生活陷於因難是導因於自己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或者贍養權利人對贍養義務人或其直系血親有故意侵害的犯罪行為,或者婚姻存續期間過短時,法院得減輕或免除贍養義務人給付義務。而贍養權利人再婚或死亡時,贍義關係得消滅。
判離條件放寬 怨偶分飛更自在
【2001.11.08 民生報 記者鄭智仁、蘇秀慧、梁欣怡/系列報導】
行政院通過民法親屬編第一千零五十二條條文,修正多項離婚要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引進歐美破綻主義精神,未來:夫妻任一方不論有責無責,都可向法院申請裁判離婚。此項修訂條文被視為是我國放寬離婚要件的重大變革,將可解決目前有許多有名無實的婚姻狀況。
美芬與阿福結婚十年來,阿福不務正業,一天到晚只知道向她要錢,還常酒醉打人;美芬想離婚,阿福卻不答應,她只好帶著兒子避居他處。一轉眼,已過了五年,她不奢求解脫婚姻束縛,只想平靜地過日子。若依照行政院新修正的民法親屬編增列的「分居條款」,像美芬一樣,想脫離婚姻魔掌而不可得者,將可訴請裁判離婚。
》 無責一方也可提訴訟 減少糾纏
台灣高等法院法官高鳳仙說,婚姻生活需要夫妻共同經營,一旦感情生變,能夠協議離婚最好,但許多夫妻無法好聚好散,只好靠打官司來解決。過去,除了重婚、與人通姦、不堪同居虐待等行為外,當事人還可以依「難以維持婚姻」理由,申請裁判離婚,但僅限無責的一方提出。
在審判實務上,高鳳仙承認,「清官難斷家務事」,法官要裁判夫妻雙方到底是否達到難以維持婚姻地步?除了客觀證據,如驗傷單、錄音或人證外,還是得靠當事人事實陳述;但夫妻恩怨千絲萬縷哪方有過失?若不足以形成心證,法官怎麼判都不能盡如人意。因此部分離婚案件一審時,法官會要求雙方先進行婚姻輔導諮商,再談是否離婚。
台灣高等法院法官魏大喨也說,法庭上常見夫妻用惡毒的語言,彼此攻擊,當事人並帶子女上法庭作證,以達到歸責他方的目的。婚若沒離成,彼此心中都已留下陰影,若順利離婚,子女也會受不良影響。而現行條文規定,只有無責的一方才可要求贍養費,有人就為了規避贍養費,打死不離婚,雙方同受折磨。
》 分居條款、苛酷條款 讓離合不致太輕易
新修正條文中,除了無責一方也可提起離婚訴訟外,另一項重點就是增列「分居條款」,只要不繼續共同生活達五年以上者,就可請求離婚;律師王如玄認為,婚姻應以感情為基礎,綁住對方也就是綁住自己,夫妻分居五年等於是守活寡,應趁早另作打算,對人生比較有意義。
婦女團體對分居條款也多表支持。晚晴協會義工部主任呂麗榕表示,許多受婚姻暴力或先生早已在外養小老婆的婦女,都來電詢問,多數人還反映:「五年太長了!」
分居條款對於有意圖離婚的一方來說,可說是達成離婚目的最簡單的方式;魏大喨說,夫妻任一方都可利用此機會,在外不歸,達成分居目的;但在審判實務上,分居究竟是婚姻破裂的結果或達成婚姻破裂的手段,法官可能會有不同裁量。
為避免夫妻動輒以難以維持婚姻為由要求離婚,修正條文還增列「苛酷條款」,法官若認為離婚對拒絕離婚一方顯失公平,或對於未成年子女顯有不利等情況,得駁回離婚之訴,以緩和無過失離婚可能帶來的不公平。
呂麗榕說,設此「苛酷條款」就是留給法官裁判時有自由心證的權限,免得分居、離婚變得太容易,而在夫妻財產制沒有配套修正之前,「苛酷條款」也可為弱勢的一方留條後路。
但高鳳仙與王如玄卻都不以為然,因為設此項「苛酷條款」,雖然讓想要繼續維繫婚姻的人一絲希望,但法官的裁量權卻無限擴大,等於又讓裁判離婚回到原點,完全破壞放寬裁判離婚的美意,未來,也可能增添爭議。
》 財產分配條文 應配合修訂
整體而言,法界及婦女界大都支持放寬離婚條件,畢竟婚姻不是單方意願就可維持,也不該讓婚姻變成彼此報復的手段;但更重要的,在放寬離婚條件之餘,也要配合修訂財產分配與子女監護權等相關條文。
呂麗榕表示,有些當事人擔心放寬離婚條件後,將讓無謀生能力的婦女遭遇生活問題;因此,晚晴也提出另一項修法重點,就是修訂夫妻財產制,明訂定在不同的條件前提下,適用「分別財產制」,以避免夫妻雙方在辦理離婚前後,另一方惡意脫產。但目前行政院並未就此提出修正案。
行政院通過民法修正 離婚、重婚條件放寬
【2001.11.08 中國時報 林淑玲/台北報導】
行政院會六日通過「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放寬裁判離婚 要件,夫妻因婚姻破裂而有難以維持共同生活的重大事由,不論有責、無責,夫妻任何一方都可以提起離婚之訴。夫妻不繼續共同生活達五年以上者,亦得向法院提起離婚之訴。
行政院在草案總說明中指出,離婚制度是人為解消婚姻的方法,目的在消除因不和諧婚姻所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歐西國家進而認為離婚是一項「必要的罪惡」,均承認離婚制度的存在。我國七十四年修正民法親屬編時,鑑於判決離婚原因採取列舉主義過於嚴格,當時雖也增訂概括離婚事由,惟仍採有責主義,與世界各國立法趨勢及我國社會需求有所扞格,有必要修正。
院會昨日通過的修正草案共修正五條、新增五條。全案將送立法院審議。
根據該草案,夫妻不繼續共同生活達五年以上者,可以提起離婚之訴。增訂此規定後,可以讓有婚姻之名,無婚姻之實的婚姻當事人有選擇機會,避免婚姻久懸未決衍生社會問題。
但為避免裁判離婚遭到濫用,使弱勢一方遭到傷害,草案亦增訂,法院認為離婚對於拒絕 離婚的一方顯失公平,或對於未成年子女顯有不利,或斟酌一切情事,認為有維持婚姻必要時,得駁回離婚之訴。
修正案也對其他裁判離婚的要件大幅修正或刪除。包括「與人通姦者」,因實務運作上證據認定不易,修正為「與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者」。刪除「夫妻之一方對於他方之直系尊親屬為虐待,或受他方之直系尊親屬之虐待者」、「不治之惡疾」、「重大不治之精神病」、「生死不明已逾三年者」等三款裁判離婚原因。
在贍養費方面,現行規定以夫妻「無過失」之一方,因裁判離婚而陷於生活困難者,始得適用。修正草案,將不限離婚型態是協議離婚 或裁判離婚,只要夫妻之一方因離婚而生活陷於困難者,得向他方請求贍養費。但贍養義務人因負擔贍養義務而不能履行其對直系親屬之扶養義務或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者,不在此限。
草案並新增,贍養費請求權自離婚時起五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贍養費請求權及已確定贍養費定期債權之請求權,因贍養權利人再婚或死亡而消滅。離婚後損害賠償請求權自離婚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有關重婚效力問題,配合大法官第三六二號釋憲案做出重大修正,修正草案增訂「例外重婚有效」規定。如前婚姻關係已因確定判決而消滅,第三人本於善意且無過失,信賴該判決而與前婚姻之一方結婚,該判決之後又變更,致後來的婚姻變成重婚,依信賴保護原則,後來的婚姻效力應予以維持,排除重婚無效規定的適用。
但為符合一夫一妻制度,修正草案允許善意的重婚配偶,得隨時以此原因提起離婚之訴。但善意的重婚者僅得對其中一方提起離婚之訴,俾維護非重婚他方的權益。
Copyright 2001 China Times Inc.
夫妻離婚分手費、財產 免稅
【2002.05.02 中國時報 林文義、彭禎伶/台北報導】
在綜所稅開始申報之際財政部發布重點報稅利多,同意夫妻離婚,配偶一方給予他方的分手費與財產,可以全部免課綜所稅。這是近廿年來,財政部在離婚夫妻課稅制度上的一大變革,依照財政部過去的規定,離婚夫妻若屬經法院判決離婚,則給付對方的分手費,必須課稅。
財部是在最近發布台財稅第○九一○四五一二五三號最新解釋令中重新規定,離婚的夫妻,不論是依離婚協議,或法院判決,配偶一方給付他方的財產,不必課綜所稅。
財政部官員表示,夫妻離婚最早的規定是,若夫妻雙方是協議離婚,則一方給付他方的分手費或膽養費,是算為贈與,必須課贈與稅;若雙方是屬於法院判決離婚,並由法院判決一方須給付他方膽養費或財產,則屬取得者的所得必須課所得稅。
但後來遺產及贈與稅法修改後,夫妻相互間贈與改為免稅,財政部遂再發布解釋令規定,夫妻間因協議離婚或法院判決離婚,因而取得的膽養費,不是贈與,也不必課贈與稅,那既然不是贈與,是不是所得呢?
因為依照財政部七十一年台財稅第三六三七五號解釋令的規定,夫妻經法院判決離婚,並判決配偶一方應給予他方的膽養費,在性質上,屬於扶養請求權,為所得的發生或取得原因,屬於所得稅法規定的其他收益。但財政部這次研究後,認為夫妻離婚,原本就可依民法第一○三○條之一的規定,對夫妻的財產有半數請求權,而且夫妻離婚,也算是一種財產的分割,在理論上也不必課稅,因此,財政部遂決定,夫妻不論是什麼原因離婚,配偶一方給付他方的財產,不是所得,可以不課綜所稅,前述七十一年的解釋令,自即日起失效。
破綻主義「搭配」苛酷條款?司法院法務部各吹各的調
【2002.05.02 中國時報 楊天佑/台北報導】
行政院、司法院會銜送出民法親屬編有關離婚條文的修正草案後,司法院認為離婚訴訟既採「破綻主義」,沒有必要再以「苛酷條款」讓法院擁有駁回離婚之訴的裁量權;但是法務部認為,歐美各國對離婚案件採「破綻主義」之同時,大多數也都採取類似的規定,已經向行政院表達維持原修正條文的意見。
我國對於離婚訴訟原採「有責主義」,也就是無過失的一方才可以請求離婚,與歐美各國採行的「破綻主義」立法例不同,造成許多怨偶無法解除婚姻枷鎖的社會現象。
法務部最近完成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就離婚部分改採「破綻主義」,讓夫妻雙方只要認為有重大難以維持雙方婚姻關係之事由,任何一方均可訴請裁判離婚,例如老公沒有盡到丈夫的責任或分居達五年以上等情形,都可以向法院訴請判決離婚。但同一條文內附加「苛酷條款」,讓法官有權准駁。
這項修正案經行政院會銜司法院向立法院提出後,司法院認為離婚訴訟既然採「破綻主義」,就不必再採所謂的「苛酷條款」乃建議加以刪除,另以調整損害賠償、贍養費及子女監護等制度,以達公平原則。
針對司法院的建議,法務部研究後認為,民法有關離婚的修法,採用歐美「破綻主義」的立法例精神而來,各國對於「破綻主義」的離婚制度,也都採類似規定(或稱「公平條款」),使法院於裁判時得斟酌離婚是否對他方配偶或未成年子女造成物質或精神上苛酷之結果,而為離婚請求之准駁,以緩和無過失離婚可能帶來之不公平。
法務部強調,在這項離婚要件的修正條文中,有關贍養費請求權成立的要件,以及舉證責任的轉換、損害賠償等規定都有所增修,應可減少因離婚可能製造之社會問題,因此主張仍應維持原修正條文。
透視中國:”結婚大年”中的離婚潮
【2006.10.16 BBC中文網 文/江迅:中國事務特約撰稿人】
“長假過完了,我們分手吧。”國慶黃金週結束後的第一天,張濤、王雯(化名)前往南京市鼓樓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大廳。他倆 29歲同齡,上大學時相識,一年前來這兒步入結婚殿堂,今天卻來辦理離婚手續。婚後沒多久,他倆就難以和諧,面對各種矛盾,無法承受”退一步”之重。 2006年春節,是他倆婚後第一個春節,去誰的父母家過年,竟然成了一個多月裡他倆不斷爭執的話題。最後誰都說服不了誰,張濤父母從老家趕來南京,路上患了病,張濤心裡便有了疙瘩。王雯在家不做家務,每月的收入所得都給了商場,用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的張濤的話說,”買回來一堆基本不用的’廢物'”。國慶黃金週長假,他倆冷靜面對情感困境,最終選擇了分手。
國慶黃金週後第一天,南京至少有60對夫妻辦理了”分手”手續,其中四成是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大部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第一批獨生子女。誰都沒有想到,國慶黃金週過完,出現新一股離婚潮。
2006年被稱為”結婚大年”。這一年裡,有兩個立春,三個情人節,狗年旺旺,又是個雙數年,按國人習俗,這是百年難遇的大吉大利”結婚年”,這一年嫁娶好合必定長長久久。2006年6月6日,這是個難得的好日子,六六大順,三個”六”必定順上加順。這一天,上海各區縣婚姻登記中心登記結婚的新人數字高達 1415對,是平日的5倍,再次創下2006年結婚登記的一個高峰。今年登記結婚人數最多的一天是2月14日情人節,有 1720對;今年五一黃金週長假第一天有1100對辦理婚姻登記手續,與2005年同比,增加了300多對;六一國際兒童節,有1300對,是又一個結婚高潮(這一天陰曆初六,2006年6月,也是三個”六”)。
男男女女未戀的趕緊戀愛,未婚的趕緊結婚,於是”閃婚”一族頻頻出現。
網上一條”46小時結婚,100天離婚”的新聞,至今點擊率居高不下。一對今年旅遊途中相識的男女,一時”天雷勾地火”而閃電戀愛,從見面到走進婚姻城堡,僅僅46小時。但速配的婚姻最終難以磨合,當兩人的錢都用完了,婚後的情意不再浪漫,那份貼著的照片膠水尚未乾透的結婚證,變成了離婚證。
曾聽一位很久沒有談過戀愛的北京女友說,她很想有人追求她。不錯,被人追求的感覺是美的,像美酒美食美景,置身其中,確實是一種享受。她說兩個月前剛認識一名男友,各方面還算湊合,如果那男友給她一種示愛方式,她肯定會被那浪漫元素迷醉了。問她是什麼示愛方式,她仰起臉,瞇著眼,陶醉著說:”他突然和我相依牽手,最好有螢火蟲在遠處一閃一亮的夏夜時分,他突然停下,看著我,眼神深邃溫柔,對我許下一個一輩子都不可更改的諾言,請蒼天明月為證。這是我最想要的,有這樣的時刻,我肯定牽他的手去領結婚證。”這是小女孩式的童話夢想。男人在追求女人時表現出的可愛,有哪個女人不緬懷,不回味呢,這是女人永遠都捨不得放手的虛榮。然而,許下的諾言真不會更改?這樣的示愛方式,讓她太容易中了他的鏢了,小傻子似的匆匆跟著男人跑。她和他畢竟才認識兩個月。
「草結草離」
上海2006年1月至8月,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婦有24152對,與2005年同比增長19.6%,這8個月裡有10萬多對男女結婚,結婚人數和離婚人數之比為4.22:1。人都有受暗示的心理,都希望自己有控制未來不確定因素的能力。遇到今年的”結婚大年”,得到的信息是” 婚姻將來會幸福”,於是突擊結婚,在倉促的婚姻中卻隱藏著”定時炸彈”,新鮮熱情一旦過去,婚姻就難以維持了。曾經的痴男怨女,紛紛”婚姻大逃亡”。”大吉大利”只是一個好彩頭,當真不行,婚姻也需要經營,需要儲存,婚姻原本就是一座花園,怎能不經營。
其實,中國社會的離婚潮,雖在2006年波起浪湧,但這一波潮湧在早幾年已經呈現趨勢。北京2004年有439.8萬戶家庭,同年離婚的有4.2萬對夫婦,離婚案件收案數逐年上升。杭州辦理離婚登記,2001年、2002年保持在3500對;2003年共辦理了4773對,比2002年上升了 36.7%;2004年辦理了8290對,比2003年上升73.6%;2005年辦理了9335對,比2004年上升12.6%。
據杭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統計,離婚現象體現了兩個趨勢:離婚率年年上升,從相戀到結婚的日子越來越少;35歲以下夫妻離婚率明顯升高,離婚低齡化越來越明顯。在年齡較輕的離婚人群中,文化程度較高、收入較高的人群,如公務員、律師、記者、醫生、教師,他們崇尚合則結、不合則離的愛情觀,遇到一點小挫折就選擇離婚。北京最近對120對夫妻離婚理由的調查表明,婚外戀情是定時炸彈,此外家庭暴力、經濟矛盾、性格不合、性生活不和諧、婆媳關係、孩子問題、不滿對方不良嗜好等八大理由,35歲是”離婚門檻”,老年再婚者易”短婚”。
當今,男女草結草離的”閃婚”現象相當普遍。年輕人”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但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是難以長久的。不過,如果說短時間認識就結婚很可能是沖動的結果,那離婚大半是理智的選擇了。